又出種種微妙之音,所謂檀波羅密音、尸波羅密音、羼提波羅密音、毗離耶波羅密音、禪波羅密音、般若波羅密音、慈悲音、喜捨音、解脫音、無漏音、智慧音、大智慧音、師子吼音、大師子吼音、雲雷音、大雲雷音。
佛菩薩放光獻瑞,不是我們凡夫能夠理解的,只有那些高程度的人,法身大士,在華嚴經裡圓教初住菩薩以上,他們懂得;圓教初住以下要靠言說,這就是以音聲為佛事。佛教導大眾,一定是用音聲、語言。
接著,我們看到釋迦牟尼佛開口。開口,經上所講的還是原理原則。經文裡說些什麼音聲呢?一開端講六波羅密(六度),接著講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地藏法門是大乘法門,所以從六度說起,從這個地方開始學。
布施:布施就是放下。放下很難,因為沒有看破;如果看破,放下就容易。看破是智慧、是學問,放下是真正的功夫。我們初學只曉得把財物、身外之物放下捨掉;其實,菩薩布施真正的功夫,是要把內心的煩惱布施掉。把煩惱、憂慮、牽掛放下,統統布施掉。把病痛布施掉,身體就健康了。我們有生死,生死也布施掉,就能不生不死。這才是布施的真實義。
佛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如果心裡什麼都不想,一切法就不生了。只要有念頭,就是生滅。一個念頭生,一個念頭滅,這叫生滅心,如此,就有生死,有輪迴。生死輪迴從生滅心變現出來的。
佛常說:「生滅滅已,寂滅現前。」寂滅是如來果地上真實境界。要想把光明雲裡現的大圓滿境界統統呈現在我們眼前,必須要把生滅心捨掉。這是真實達到究竟根本的一層。我們今天是凡夫,這一層功夫不可能做到。那麼,從哪裡做起?從身外之物捨起,逐漸把我們的貪瞋痴慢先淡薄,然後才能捨離,最後才能夠根本捨棄,這才能證得大圓滿。我們自性的功德,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自自然然就現前。
佛教菩薩修行的六大綱領(六度),完全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從早晨起來到晚上睡覺,處世、待人、接物教你統統放下;放下之後,你的清淨心、真心自然現前。菩薩修行的方法很多,所謂是無量法門,八萬四千法門,歸納起來不外乎這六大綱領。我們一定要知道它的重要性,要認真去做。
不僅身外之物要放下,最重要的是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把所有一切念頭放下;因為妄想、執著是我們修學最大的障礙。我們念佛,為什麼不能得一心不亂?為什麼不能得念佛三昧?我們參禪,別說開悟,連禪定都得不到。我們研教不能夠大開圓解,我們持咒學密得不到三密相應。你仔細找找毛病究竟出在哪裡?就是妄想、執著。這些首先要把它布施掉、捨掉。不把這些東西捨掉,道業永遠沒辦法成就,所以這是修學的第一個科目放下,要捨。
持戒:妄想、執著捨掉之後,心清淨,以清淨心修持戒波羅密。持戒不是專指佛給我們講的戒條,守那些戒條是教小學生的方法。不僅僅是戒律,佛所有一切經裡對我們講的教訓統統是教誡,我們都要遵守。我們這個身體,沒有離開這個世間,住在這個世間的時候,世間的法律要遵守。法律沒有規定的風俗習慣、人情事故、道德觀念,也要遵守,這才叫持戒。
佛講三聚淨戒,其中律儀戒有條文,其他都沒有。但是,戒律的精神包括世間許多應該遵守的我們都要遵守。例如:我們每到一個國家地區,要遵守當地的法令規章與道德風俗習慣。更重要的,學佛一定要遵守佛陀教我們的方法來學,才能成就。不依照佛陀的方法去修學,成功的希望很少。不遵守教誡,就是背師叛道,這就是不孝父母。
佛陀教我們修學的四個層次。在四弘誓願裡,先教發心 ─ 發廣大心,捨己為人。這個廣大心就是菩提道上的動力。一般人每天非常勤奮的工作,甚至於假日還加班。為什麼這樣勤奮?因為有利可圖。利在推動;有名有利可得,大家就努力做。佛菩薩捨棄名聞利養,不斷的自行化他,什麼力量在推動?這個動力就是大願力 ─ 眾生無邊誓願度。沒有德行、沒有學問,怎麼能幫助眾生?怎麼能解決他的困難?所以,為了要救度一切眾生,自己要努力修學。
為什麼要斷煩惱?因為要度眾生,不是為自已。若為自己,懶惰懈怠無所謂,那是個人之事。現在為這麼多眾生,我不敢懈怠,不敢墮落;我若懈怠墮落,他們有苦難,沒有人幫他們解決;是這個大願力在推動。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是「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願力達到最深一層。先發此願心,有了推動的力量,然後認真修學。修學從斷煩惱學起,斷煩惱就是修養品德。
佛法是教育,發心從事弘法利生工作者是老師。為了給大眾作榜樣,不能不講求威儀、品德,這些不是為自己,是為大眾,這叫先斷煩惱。德行成就之後,才開始求學,才博學多聞。五年學戒,是我們修學的基礎。這些統統是方法,都是持戒這一度所包括的。我們明瞭之後,才會歡歡喜喜去照做,這才是佛的好學生,才真正做到奉事師長。這是從四弘誓願裡教我們修行次第。
在中國,四大菩薩表法也是教我們一個次第。先從地藏菩薩學起,地藏法門就是三福,地藏經是三福的詳細講解。從這個法門再提升,是大慈大悲,學觀音菩薩的法門。從大慈大悲然後求大智慧,是文殊法門。一直到普賢大行,就完全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隨心所欲不逾矩,隨心所欲樣樣如法,沒有一絲毫的欠缺。內證、自行、化他,這是圓滿的功德。這些全在持戒這個範圍之內。
忍辱:忍辱是講忍耐。學佛的人要忍人之不能忍,樣樣都能忍,沒有一樣不能忍。別人不能忍的我能忍,心才會清淨。所以,忍辱度瞋恚,瞋恚是心不平。佛法修學的樞鈕是禪定;心若不平,怎能得禪定!忍辱是禪定的前方便,也就是禪定的基礎,禪定的預備功夫。
忍耐是真正修行的功夫,這裡面包括的範圍非常廣,就世間法來講:一、人為的加害,我們要忍辱。人家毀謗、侮辱、陷害我們,都能忍。二、自然的災害,也要能忍。三、修法,修行、求學是長時間的,斷煩惱、學法門都是一生一世很難圓滿達到的,所以要有恆心、毅力,要有很大的耐心來完成它。
古時候譯經大德此條翻成忍辱,是針對中國人的習性。古代中國人對侮辱看得很嚴重,所謂「士可殺不可辱」,士是讀書人、知識份子,其氣節是殺頭沒關係,侮辱不可以。譯經大師認為「辱」都能忍,還有什麼不能忍!樣樣都要忍,樣樣都要讓。學佛的人要能夠忍讓,成就自己的德行,然後才談得上精進。布施是放下,持戒是守法,依照老師(佛)教導的方法,有耐心的修學;具備這些基礎以後,然後講精進。
請常念南無地藏王菩薩
Resource:
this is extracted from FB post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