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念佛!降伏自心!一心不亂!往生淨土!」

Spread the love
「一心念佛!降伏自心!一心不亂!往生淨土!」
「危難時刻!是念佛還是求觀音?修淨業者應知!」
「危難時刻!是念佛還是求觀音?這是大眾生死事大共同問題!真實意義是一心真誠不異不二!無論是念佛還是求觀音!兩者皆可得救。觀音悲語: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勢至慈示:憶佛念佛。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吾人果能如是一心誠行。無論是念佛還是求觀音。兩者皆可得救。然則大眾。三心兩意。表裏不一。投機取巧。有口無心。有名無實。心不依道。如此焉得諸佛菩薩威神加持。如此焉得龍天善神慈悲衛護。因自心發生障礙。佛亦無由垂慈接引也。理在此矣。是故!一心即得救!三心兩意決難得救。修淨業者不可不知!」
「一世人身萬劫難!再不回頭苦無盡!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樂邦有路!起信即生!」
一世人身萬劫難!重得人身有幾人?
萬行不如修白業。一心何苦戀紅塵。
法王立誓丘山重。迷子思歸涕淚頻。
若解反觀觀自性。明珠百八總家珍。
一句彌陀便是經。受持須要自惺惺。
百千萬億龍宮藏。祇在當人一念成。
一句彌陀無妄想。聲聲流出自心來。
便從這裡覷破去。鐵樹無根華自開。
一寸光陰一寸金。勸君念佛早回心。
直饒鳳閣龍樓貴。難免雞皮鶴髮侵。
鼎內香煙初未散。空中法駕已遙臨。
塵塵剎剎雖清淨。獨有彌陀願力深。
彌陀西住祖西來。參禪念佛共體裁。
積劫疑團如心破。心華同是一般開。
念佛不曾妨日用。人於日用自相妨。
百年幻影誰能保。莫負西天老願王。
「不往生淨土。五障必不明。五濁必纏身。眾苦必隨形。」
「長劫迷惑造業受苦輪回!」
無量劫來。我們所造的惡業無量無邊。整個虛空法界都包不住我們的罪惡業。究其原因?我們的善根福德因緣薄弱。自私自利害了我們!不修福德是主因!每天纏縛貪瞋癡慢疑根本煩惱未停息!五逆十惡違逆天地傷天害理無不續作!迷惑至今冥然不知豈不冤枉可不哀哉!今生有緣遇上佛法再不惕勵天地難容!
「念佛法門普度眾生」
八萬四千法門中。念佛法門最為方便。最為簡捷。最為圓頓。最不可思議。三根普被。聖凡齊收。妙不思議也。是圓頓中之圓頓。是第一中之第一。故十方諸佛無不讚揚弘通此寶王三昧。一句彌陀最方便。不費功夫不費錢。但教一念無間斷。何愁難到法王前。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今生不向此身度。更待何時度此身。不往生淨土。五障必不明。五濁必纏身。眾苦必隨形。我說是語。有緣人當善聽諦聽。佛度有緣人。不度無緣人。善思念之。
「五障者」:
一、「惑障」:1見思惑。2塵沙惑。3無明惑。
二、「煩惱障」:貪瞋癡慢疑根本大煩惱等。
三、「業障」:身口意三業所造作之一切業障。
四、「病障」:上三障造作所生之一切病障。
五、「生死障」:上四障造作致使生死輪回。
「五濁者」:
一、「劫濁」:處劫濁中。決定為時所囿。為苦所逼。
二、「見濁」:處見濁中。決定為邪智所纏。邪師所惑。
三、「煩惱濁」:處煩惱濁中。決定為貪欲所陷。惡業所螫。
四、「眾生濁」:處眾生濁中。決定安於臭穢。而不能洞覺。甘於劣弱。而不能奮飛。
五、「命濁」:處命濁中。決定為無常所吞。石火電光措手不及。
「眾苦者」:三苦。八苦。無量苦。
「三苦者」:
一、「苦苦」:欲界是苦苦(樂極生悲苦)。譬如人間之八苦。天人有福盡壽滿苦。
二、「壞苦」:色界是壞苦(現五衰相苦)。涅槃經佛言:天上雖無極苦惱事。然五衰相現。其苦與地獄同。五衰相者:(肉身菩薩者是)。
1頭上花萎。
2衣衫垢膩。
3身體臭穢。
4掖下汚出。
5不樂其座。
三、「行苦」:無色界唯行苦(極高墮阿鼻)。無色界非想非非想天其壽八萬大劫。當福盡壽滿之時。如極高之處。墮落碎爛。
「八苦者」:
一、「生苦」:在母胎中。如囚牢獄。
二、「老苦」:力弱形枯。神衰智鈍。
三、「病苦」:諸根痛患。坐臥不安。
四、「死苦」:四大分離。抽筋拆骨。
五、「愛別離苦」:眷屬恩愛。生離死別。
六、「求不得苦」:欲得偏失。事不稱心。
七、「怨憎會苦」:冤家會遇。如眼中釘。
八、「五陰熾盛苦」:前七苦以外。一切身心所受之苦。
「無量苦者」:
一者:「三界六道生死輪回之苦」。執我執有故。償報受生分段生死之苦。
二者:「四聖法界變易生死之苦」。聲聞緣覺執空故。權教菩薩執法故。以是之故。不能入佛法界。而受變易生死之苦。
三者:「一真法界微細生死之苦」。法身大士尚有四十一品無明生相。斷一品無明。得一品中道。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
故「仁王經」云:三賢十聖住果報。惟佛一人居淨土。故佛言:如來十力無畏。十八不共。
「如來十力」:
一者「知覺處非處智力。」
二者「知三世業報智力。」
三者「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
四者「知諸根勝劣智力。」
五者「知種種解智力。」
六者「知種種界智力。」
七者「知一切至所道智力。」
八者「知天眼無礙智力。」
九者「知宿命無漏智力。」
十者「知永斷習氣智力。」
「如來四無畏」:
一者「一切智無所畏。」
二者「斷盡煩惱無所畏。」
三者「說障道無所畏。」
四者「說盡苦道無所畏。」
「如來十八不共法」:
1、身無失。
2、口無失。
3、念無失。
4、無異想。
5、無不定心。
6、無不知已捨心。
7、欲無減。
8、精進無減。
9、念無減。
10、慧無減。
11、解脫無減。
12、解脫知見無減。
13、一切身業隨智慧行。
14、一切口業隨智慧行。
15、一切意業隨智慧行。
16、智慧知過去世無礙。
17、智慧知未來世無礙。
18、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是故我言:不往生淨土。五障必不明。五濁必纏身。眾苦必隨形。人身難得。重土難生。佛法難聞。善智難遇。一念無明生。三細起六麤。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
一、「甚麼是一心念佛?」
1【一句彌陀始終如一】
莊嚴一句阿彌陀佛名號。不假方便。自得心開。自始至終。阿彌陀佛名號持到底。好境界順境現前。不生貪慾愚痴心。壞境界逆境現前。不起瞋恚我慢疑。能如是者念佛。是名真念佛者。能如是者。一心念佛。降伏自心。久久純熟。一心不亂。往生淨土。何待色身報滿。然後得生。(1)如念佛圓通章大勢至菩薩與五十二菩薩。(2)如無量壽經十方諸佛如來及已往生聖眾。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專稱佛名。即得三昧。是名一行三昧號。故釋迦世尊及十方諸佛如來護念稱讚矣。
2【眼根清淨念佛】
眼根清淨。不受眼前好壞境界影響。攝心一處淨念相繼。如大勢至念佛圓通。久久純熟。不念自念。一心不亂自得。若眼根不清淨。則受眼前好壞境界影響。口雖念佛。心被魔影干擾作弄煩惱隨來。魔影生相。即生五蘊六塵。則隨魔影走。
3【耳根清淨念佛】
耳根清淨。亦如眼根清淨不受境界影響。反聞聞自性。念佛念心。念心念佛。如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一心不亂自得。若耳根不清淨。則受眼前好壞境界影響。口雖念佛。心被魔音干擾作弄無明生相。魔音起舞。即生妄想分別執著隨魔音走。
二、「為何要持戒念佛?」
為甚麼念佛就念佛。還要持戒念佛。多此一舉?何以故?當知!古今念佛眾多!往生者少?所以者何?其障有三因:
1【業障深重。】
未善護三業。有口無心。有名無實。心不依道。
2【念不如法。】
懷疑夾雜心多濁亂。則心散漫三昧難成。
3【念不如力。】
間斷念佛。投機取巧。表裏不一。自心障礙。
故「古大德教誨:」
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
故「覺明菩薩教誨:」
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
三、「淨土之基在善根福德七覺聖道!」
念佛法門。三根普被。聖凡齊收。眾生根器不同?又無念佛根基。光嘴巴念佛。就要往生極樂世界?
1、當知!彌陀經佛告舍利弗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2、又無量壽經佛告阿難曰:彼佛剎中。一切菩薩。禪定、智慧、神通、威德。皆得圓滿。諸佛密藏。究竟明了。調伏諸根。身心柔軟。深入正慧。無復餘習。依佛所行。七覺聖道。修行五眼。照真達俗。肉眼簡擇。天眼通達。法眼清淨。慧眼見真。佛眼具足。覺了法性。
3、又觀無量壽經佛告韋提希曰: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
(1)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2)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3)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如此三事。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四、「十種持戒念佛」
以是之故。持戒念佛。是往生淨土正因。修淨業者。不可不知。應當如理如法修行啊。
1、【持戒念佛】
【戒】為入道之初步。雖至圓滿菩提。仍復依止。
【淨】為普度之法門。縱令已證等覺。猶當歸心。
末法眾生。非此莫度。各宗智士。應於服膺。否則!所有修持。但作未來成佛之善因。若欲一一頓超直入如來地。恐不易易也。
2、【如何持戒念佛】
一問己!念佛有善護三業嗎?若無!即是有口無心。
二問己!念佛有真誠懺悔嗎?若無!即是有名無實。
三問己!念佛有斷惡修善嗎?若無!即是自欺欺人。
四問己!念佛有自淨其意嗎?若無!即是欺騙天地。
五問己!念佛有住著四大假合嗎?若有!即是執我身相。
六問己!念佛有住著六塵緣影嗎?若有!即是執有心相。
七問己!念佛有住著我人眾生壽者嗎?若有!即是一念不覺。
八問己!念佛有夾雜妄想分別執著嗎?若有!即是三細六麤。
九問己!念佛有夾雜不善不正不淨嗎?若有!即是欺佛菩薩。
十問己!念佛有念佛念心念心念佛嗎?若無!即是無量劫難。
夫一至四者。是教眾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五至七者。是教眾看破與放下。八至九者。是教眾看破放下是一非二。佛法是不二法門。十者。是教眾直就下凡。當下即是。
3、【十種持戒念佛決定往生】
此十種持戒念佛。適用一切佛事。如參禪、持戒、學教、學密、持咒、拜佛、念佛、誦經、拜懺、法會等等。果能如是持戒念佛。此人臨命終時。決定蒙佛接引。帶業往生。近益現前。遠被當來。荷擔如來家業。
五、【總結】
念佛之人。果能如是眼耳清淨念佛。不隨魔影生相。不隨魔音起舞。是名真念佛人。是名一心念佛。一心念佛根基在善根福德七覺聖道。一心念佛根基在戒定慧三無漏學也。一心不亂亦因念佛者根器故有三品。下品得功夫成片之一心不亂。如六凡。中品得事一心不亂功夫。如三乘聖者。上品得理一心不亂功夫。如法身大士。由戒入定。由定發慧。由慧斷惑證真。初念佛人。決定由此根基作善護三業。先修五戒十善而得戒。次修五停心觀而得定。再修四神足破無我心。精進六波羅蜜而得慧。戒中有定慧。定中有戒慧。慧中圓戒定。一句彌陀圓戒定慧。自然親見西方三聖。還怕得不到音響忍。柔順忍。無生法忍?還怕得不到一心不亂。念佛三昧嗎?還怕不能往生彌陀佛國。親見西方三聖?大勢至菩薩六根自在示現念佛圓通。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示現隨機應現。阿彌陀如來萬德莊嚴示現佛光普照。故無量壽經佛曰:無量壽佛。能現無量相。一一相中。能現無量好。一一好中。能現無量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甚麼是(念佛三昧)?廣義上說:下品念佛得功夫成片(位不退)。中品念佛得事ㄧ心不亂(行不退)。上品念佛得理ㄧ心不亂(念不退)。嚴格上說:念佛到一念不生(畢竟不退)。圓見三身。圓見四土。圓證三不退。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離心意識分別。這是圓教八地(不動地菩薩)以上的境界。就能以(方便般若)隨緣自在行化十方國土眾生!」
一、「阿彌陀佛。萬德莊嚴。以名召德。罄無不盡。時時心生。觀音悲語。反聞自性。成無上道。處處念起。勢至慈示。憶佛念佛。必定見佛。真會修行的人。歷事鍊心!腳踏實地!斷障除妄!成就菩提!不會修行的人。志性無定!習惡者多!縱發善心!須臾即退!真妄原同體!迷悟總在人?欲脫生死海!勤修戒定慧!」
掃地掃地掃心地。心地不掃苦難了。
若能心地常時掃。極樂彌陀自然現。
彌陀教我念彌陀。我又如何離得祂。
我不識祂祂是我。相逢覿面笑呵呵。
我念彌陀不暫離。一阿彌了又阿彌。
阿彌自喚阿彌問。汝是阿彌我是誰。
我心即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即我心。
我心即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我心。
(一)「真會修行的人。六根清淨。以心轉境。安然自在。真菩薩也。」
1、眼根清淨:眼觀莊嚴佛相。
2、耳根清淨:耳聞佛號宣揚。
3、鼻根清淨:鼻嗅供佛香氣。
4、舌根清淨:舌念佛感十方。
5、身根清淨:身禮無上佛陀。
6、意根清淨:意想往生西方。
「行人承命攝受。臨終必登蓮邦。」
(二)「不會修行的人。六根不淨。心被境轉。煩惱隨來。是名凡夫。」
1、眼根不淨:則隨魔影生相。
2、耳根不淨:則隨魔音起舞。
3、鼻根不淨:則隨香粉迷惑。
4、舌根不淨:則隨飲食貪口。
5、身根不淨:則隨五欲六塵。
6、意根不淨:則隨三細六麤。
「吾人依所造業。臨終必墮三塗。」
二、「眾生根器故!稱念佛名號!功夫有深淺!」
「華嚴經云:一切諸佛身。即是一佛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一切諸佛剎。平等普嚴淨。眾生業行異。所見各不同。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惟心造。一切眾生本來具足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成住壞空真淨土。見聞覺知古彌陀。但於當念忘生滅。父子相牽出愛河。以是之故。稱念佛名。求生淨土。功夫有深淺。觀世音菩薩教眾: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大勢至菩薩誨眾:反念念自性。復歸本家鄉。吾人果能反聞自性、反念自性。焉無消業障、斷煩惱、證道果、了生死之理。豈無近證圓通、遠被當來之時。修淨業者。不可不知。願深思之。」
下士念觀音。求解脫苦惱。早得智慧眼。
中士念觀音。反聞聞自性。早登涅槃山。
上士念觀音。三覺必圓滿。早同法性身。
下士念彌陀。得功夫成片。是求生淨土。
中士念彌陀。得事ㄧ心不亂。願生淨土。
上士念彌陀。得理ㄧ心不亂。自生淨土。
「結語」:佛度有緣人。不度無緣人。若真信願行。萬修萬人去。若真肯回頭。天無絕人路。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南無阿彌陀佛。
三、「ㄧ念相應ㄧ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真義是什麼?修淨業者。不可不知!」
ㄧ念相應之後。自然就念念相應。什麼叫ㄧ念相應呢?如果說第一念相應之後。第二念就不相應了。那就不叫ㄧ念相應了。ㄧ念相應就是一念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以願往生的心。以願讓佛救度的心。叫ㄧ念相應。阿彌陀佛發大願說:我要救你!你讓我救!這是佛的願心!我念南無阿彌陀佛。接受阿彌陀佛的救度。這就相應了。那麼。這ㄧ念之後。念念都是這樣。念念都是仰靠歸命順從的心。念念都是決定往生的心。所以叫念念相應念念佛。有人把這兩句解釋得很難!念佛念到心裏清淨了!念到見光了!見花了!啊今天念得跟佛蠻相應的!其實。相差十萬八千里?你根本不知道佛的大願!你是在那裏修為造作。那是跟你的那種身心反應相應。今天覺得不錯。明天就消失掉了。生滅法嘛怎麼能夠到淨土啊?晚上打坐覺得不錯。早上一起來就沒有了?睜眼覺得不錯!閉眼就沒有了?閉眼覺得不錯!睜眼就看不見了?這個都是外相生滅法?我們念佛相應!是相應於六字名號!知道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有我等的往生在裏邊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誓願所成就信順。這句名號不懷疑。叫ㄧ念相應。能夠這一念相信!就永遠地相信下去!ㄧ信就永信!ㄧ念就永念!不改變!所以叫ㄧ發心以後。永不退轉。自然而然的這樣跟佛相應。
四、「金剛上昧經文殊師利菩薩慈悲開示」
一切業力凡夫。皆因自心繫縛故。見地獄相。雖非實有。而令受者受苦。譬如夢中。見身墮地獄。萬火所燒。擲入鑊湯。彼人夢中。吼言極苦。若知是夢。虛妄不實。身心得安。所以法苑云:觀罪性空。罪從心生。心若可得。罪不可無。今塵世中。心空者幾人?夢破者幾人?所以如來教人念一句阿彌陀佛。正是攝其百念千念八億五千萬雜念於一念。念至一念不起。自然證見阿彌陀佛。然後知!一念百念千念八億五千萬雜念。皆是阿彌陀佛之念。然後知!一身百身千身八億五千萬雜類之身。皆是阿彌陀佛之化身。然後知!畜生餓鬼地獄。皆是阿彌陀佛之法界。然則經云:一聲阿彌陀佛。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豈不深切著明矣哉。故知!一聲阿彌陀佛。正是證明無淨無穢之淨土。證明無苦無樂之極樂。正是空其心之丹藥。正是大夢中之霹靂也。無奈我輩。明知是夢。卻又尋夢。明知是夢。引我入鐵圍山。卻又迷昧故鄉道路。豈可不用過來人語。招之。策之。掖之。涵濡之。
五、「(維摩詰經)云何菩薩入不二法門?文殊無言!維摩杜口!正是遙契釋迦拈花!迦葉微笑之心傳!正是真禪!真密!真淨之真義也!」
「維摩詰經不二法門品第九」
爾時。(維摩詰)謂眾菩薩言:諸仁者。云何(菩薩入不二法門?)各隨所樂說之。
1會中有《菩薩名法自在說言》:
諸仁者。生滅為二。法本不生。今則無滅。得此無生法忍。是為入不二法門。
2《德守菩薩曰》:
我。我所為二。因有我故。便有我所。若無有我。則無我所。是為入不二法門。
3《不眴菩薩曰》:
受。不受為二。若法不受。則不可得。以不可得故。無取無捨。無作無行。是為入不二法門。
4《德頂菩薩曰》:
垢淨為二。見垢實性。則無淨相。順於滅相。是為入不二法門。
5《善宿菩薩曰》:
是動是念為二。不動則無念。無念即無分別。通達此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6《善眼菩薩曰》:
一相無相為二。若知一相即是無相。亦不取無相。入於平等。是為入不二法門。
7《妙臂菩薩曰》:
菩薩心聲聞心為二。觀心相空如幻化者。無菩薩心無聲聞心。是為入不二法門。
8《弗沙菩薩曰》:
善不善為二。若不起善不善。入無相際而通達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9《師子菩薩曰》:
罪福為二。若達罪性。則與福無異。以金剛慧。決了此相。無縛無解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10《師子意菩薩曰》:
有漏無漏為二。若得諸法等。則不起漏不漏想。不着於相。亦不住無相。是為入不二法門。
11《淨解菩薩曰》:
有為無為為二。若離一切數。則心如虛空。以清淨慧。無所礙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12《那羅延菩薩曰》:
世間出世間為二。世間性空。即是出世間。於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為入不二法門。
13《善意菩薩曰》:
生死涅槃為二。若見生死性。則無生死。無縛無解。不然不滅。如是解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14《現見菩薩曰》:
盡不盡為二。法若究竟。盡若不盡。皆是無盡相。無盡相即是空。空則無有盡不盡相。如是入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15《普守菩薩曰》:
我無我為二。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見我實性者。不復起二。是為入不二法門。
16《電天菩薩曰》:
明無明為二。無明實性即是明。明亦不可取。離一切數。於其中平等無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17《喜見菩薩曰》:
色色空為二。色即是空。非色滅空。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識。識空為二。識即是空。非識滅空。識性自空。於其中而通達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18《明相菩薩曰》:
四種異空種異為二。四種性即是空種性。如前際後際空。故中際亦空。若能如是知諸種性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19《妙意菩薩曰》:
眼色為二。若知眼性於色不貪。不恚。不癡。是名寂滅。如是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為二。若知意性於法。不貪。不恚。不癡。是名寂寂。安住其中。是為入不二法門。
20《無盡意菩薩曰》:
布施回向一切智為二。布施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如是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回向一切智為二。智慧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於其中入一相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21《深慧菩薩曰》:
是空是無相是無作為二。空即無相。無相即無作。若空無相無作。則無心意識。於一解脫門。即是三解脫門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22《寂根菩薩曰》:
佛。法。眾為二。佛即是法。法即是眾。是三寶皆無為相。與虛空等。一切去亦爾。能隨此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23《心無礙菩薩曰》:
身。身滅為二。身即是身滅。所以者何?見身實相者。不起見身及見滅身。無二無分別。於其中不驚。不懼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24《上善菩薩曰》:
身口意善為二。是三業皆無作相。身無作相。即口無作相。口無作相。即意無作相。是三業無作相。即一切法無作相。能如是隨無作慧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25《福田菩薩曰》:
福行罪行不動行為二。三行實性即是空。空則無福行。無罪行。無不動行。於此三行而不起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26《華嚴菩薩曰》:
從我起二為二。見我實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則無有識。無所識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27《德藏菩薩曰》:
有所得相為二。若無所得。則無取捨。無取捨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28《月上菩薩曰》:
闇與明為二。無闇無明。則無有二。所以者何?如入滅受想定。無闇無明。一切法相。亦復如是。於其中平等入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29《寶印手菩薩曰》:
樂涅槃不樂世間為二。若不樂涅槃不厭世間。則無有二。所以者何?若有縛。則有解。若本無縛。其誰求解。無縛無解。則無樂厭。是為入不二法門。
30《珠頂王菩薩曰》:
正道邪道為二。住正道者。則不分別是邪是正。離此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31《樂實菩薩曰》:
實不實為二。實見者尚不見實。何況非實。所以者何?非肉眼所見。慧眼乃能見。而此慧眼。無見無不見。是為入不二法門。
如是諸菩薩各各說已。問文殊師利: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文殊師利曰:】
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於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詰: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時【維摩詰默然無言】。
【文殊師利歎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說是入不二法門品時。於此眾中五千菩薩。皆入不二法門得無生法忍。
「結語」:文殊師利菩薩慈示:我於過去劫中。因觀佛故。因念佛故。因供養故。今得一切種智。是故ㄧ切諸法般若波羅蜜甚深禪定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故知。念佛三昧。諸法之王。維摩詰慈示: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諸羣生。又示:(自疾不能救!焉能救諸疾人?)維摩詰經不二法門中。文殊師利曰: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曰: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時維摩詰默然無言。文殊歎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故知!開口便錯。動念既乖。心行處滅。言語道斷。是真入不二法門。是真禪!真密!真淨也。觀斯是知。文殊無言。維摩杜口。正是遙契。釋迦靈山拈花。迦葉微笑之心傳也。
Resources:
This article is shared from HER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