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法爲何要修地藏法門」

Spread the love
「末法爲何要修地藏法門」
湛嚴法師
《第一個原因》
首先,就是許多大師都提倡大家要修地藏經與地藏法門。像淨土宗的蓮池大師曾經閉關修學地藏占察法門,而且他一輩子都修持地藏法門。
另外,律宗的弘一大師,他被尊爲律宗的祖師之一,他也提倡修習地藏法門。爲什麼?因爲地藏法門可以滅罪、減輕我們的業障,如果此後要修習其它法門,也比較沒有障難。
淨土宗的祖師提倡此法門的原因,是因爲它能幫助修行,作爲念佛的輔助法門。因爲一般人念佛,常常有很多障礙,不能攝心專念,所以須要有一個輔助的法門,來幫助念佛成就。
而且若修地藏法門,就不虞墮落三惡道,至少可以生於人、天,修得更好的話,甚至可以成爲往生阿彌陀佛極樂淨土的重要資糧,所以大乘佛法中不論哪一個宗派,都提倡修習地藏法門。
《第二個原因》
修地藏法門可以增長我們的善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信根。信心很難建立,尤其是對於六道的信心:因爲我們仍是凡夫,缺少智慧,無法以慧眼照見,故難生信,因此必須具有甚深善根才能於此而得信入。
然而,如果修地藏法門,借著地藏菩薩的加持,就能令你不可思議地生起信心。再者,六道是佛教最基本的教義,如果於六道不能信受,則於全體佛法便都不能信入;甚而以爲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都不是真實的、都是神話一般,用來騙誘我們行善。
但如果你誦地藏經或修持地藏法門,你就會不可思議地產生信根,相信佛所說的每句話都是真實的誠諦之語,這是由於你誦經的威力而令你業障消除了,才能生出信心。
《第三個原因》
修習地藏法門是爲了要滅罪。無量劫以來,衆生大都做了很多壞事。雖然不一定是殺人放火的大惡,但是殺、盜、淫、妄語、飲酒,貪、瞋、癡這些,都是壞事,都是惱害自他的惡事。
什麼是惡呢?佛經上說:可以令人起煩惱痛苦的事,皆稱爲惡事。
我們之所以會覺得人生不快樂,是因爲心中有貪、瞋、癡,嫉妒、毀謗等等這些惡念,再發動身口去造種種惡事,去惱害他人,並且也令自己起煩惱,故這些事都稱爲惡業或罪障。
我們無始劫來所造的惡業罪障無量,但若能念誦持地藏經,便可很快就消除掉:這一點,你自己也會感覺得到的。
《第四個原因》
念誦地藏經能令人不墮落三惡道:這對衆生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因爲不墮惡道三塗,生於人天,才能有因緣福德學佛,成就菩提。
《第五個原因》
修持地藏法門會增長世間的福報。我們看地藏菩薩像,不論是雕塑或是畫像,他一手握錫杖,一手持寶珠;有些造形中,雖不持錫杖,但也一定會捧一顆寶珠,那顆寶珠稱爲如意珠或摩尼寶珠。
稱爲如意珠的原由是:因爲地藏王菩薩在因地修行時,曾發過大願,要滿足一切衆生的願望。所以你只要如法照經中所說去修,很快就能滿你所願。
《第六個原因》
地藏王菩薩是諸聖所讚嘆的:一切諸佛菩薩都讚嘆他。地藏經是很特殊的一部經,經文自始至終佛都一直在讚嘆地藏菩薩,而且十方世界諸大菩薩及諸天鬼神也都齊來讚嘆。
一般的經典都是菩薩讚嘆佛世尊,至於佛讚嘆菩薩的則非常少見;地藏經正好相反,一開始是佛在長行中親口讚嘆,最後還用偈頌、詩文種種讚嘆,乃至於觀世音、普賢、虛空藏等諸大菩薩,以及天龍八部、諸天護法都讚嘆護持地藏王菩薩。
爲什麼呢?簡而言之,因爲地藏菩薩非常慈悲,特別照顧業障深重的衆生:越是無能的衆生,他越照顧。
佛法中所有的法門之性雖說是究竟平等的,但其相仍依衆生之根器而有高下之別:有的法門適合根器較高的人修學;有的法門即使小根器的人也能修學。
而才能低下、業障較重的人則最好依地藏菩薩:他就像是放牛班、弱智班、或是特教班的導師一般,業障最重的學生就由他來教。
而末法時期、罪障深重的我們,大多屬於放牛班,才會一再留級,輪轉至今而不得出。釋迦牟尼佛在經中,一再交代地藏菩薩說:「我入涅槃後,所有末法衆生都交付於汝」。
這有如一位父親臨終時交代遺言,囑咐長子,託付弟妹一般。因此地藏菩薩秉佛敕令,度化末法衆生,須至彌勒菩薩成佛時,才會將重擔卸下、交付給他;
因此可以說,地藏菩薩是無佛時期最爲慈悲、感應最快的一尊菩薩;而現在我們都屬於他的法化之下。
因此依經而言,末法時期,若要修行,一定要先修地藏法門,這是佛親口交代的。不論是修淨土念佛法門、或禪宗坐禪、或是修密宗持咒也好,任何宗派行者,一開始若不修地藏法門,絕對很難修得下來,這一點我可以很肯定地說,因爲我是過來人。
「六道輪迴」是佛法的根本,不僅是修行的根本,即使凡夫人在世間想作個好人、作個踏踏實實的人,也都要有善惡及因果的觀念。否則一切善行及修行都將與他絕緣。爲什麼?因爲不信因果之人,依佛經言,即成爲斷善根種性的一孱提人(信不具者)。
想要開智慧,便須要先消除業障,從根本修起,先修地藏法門作爲入手之處。所以想要於今世修學佛法真正有所成就者,必須如是以地藏法門從根打起,方能於事上得真信解、理上得正通達,將來才可望達於理事圓融,成辦一真法界」修行大事。
May be a doodle of text
Resources:
This article is shared from HER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