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菩薩與龍女善財的故事」
「正統觀音菩薩傳(妙善公主)」
https://youtu.be/VVu34mvsgNc?si=gNsxYAdMiKYUglXz觀音菩薩傳上集
https://youtu.be/vbr7H-lyxmo?si=RXifD12Q_vs6zrdP觀音菩薩傳下集
壹、「觀世音菩薩於娑婆世界有大因緣」
我們和觀世音菩薩最有緣啦!這可是本師釋迦牟尼佛親自認證過的。世尊曾經就告訴過觀世音菩薩:「汝於娑婆世界有大因緣。」至少在中國。觀世音菩薩的名號。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假如有一部系列電影叫拯救娑婆聯盟。觀世音菩薩絕對是不可替代的主角之一。一邊在娑婆世界幫助釋迦牟尼佛弘法。一邊在西方極樂世界和大勢至菩薩。一起幫助阿彌陀佛接引眾生。那你好不好奇!觀世音菩薩和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又有著怎樣的淵源呢?今天我們就來捋一捋觀世音菩薩。在「拯救娑婆聯盟」裡的世界線。看看他與其他角色有著怎樣的背景故事。觀世音菩薩與釋迦牟尼佛。曾是釋迦牟尼佛的老師。還救過他的命。你知道嗎?其實觀世音菩薩早就成佛了!據《大悲心陀羅尼經》記載:觀世音菩薩於過去無量劫中……已作佛竟。號「正法明如來」。為了普度眾生……才倒駕慈航。示現菩薩之身。而在那時……釋迦牟尼佛還沒成佛。是他座下的苦行弟子哩。這是他們的淵源之一。觀世音菩薩往昔做聖馬王時……還救過釋迦牟尼佛的命。
一、「觀世音菩薩與釋迦牟尼佛一段因緣」
《大乘莊嚴寶王經》記載:當時的釋迦牟尼佛是一位大商主。與五百商人去師子國。準備用各種車乘、駱駝、牛只等。換取財寶。沒承想在師子國附近。遇上了五百羅剎女。羅剎女們變出狂風大浪。毀了所有船隻。五百個商人全都落入海中。只能抱著浮物慢慢漂到岸上。接著……五百羅剎女就化現成童女相。來到商人上岸的地方。給他們幹衣服穿。騙他們跟自己回家:我們都沒有丈夫。你們願意做我們的丈夫嗎?我們這裡有飲食、衣服、庫藏、園林、浴池等。能讓你們衣食無虞哦!於是商人們就上當了。各跟一位羅剎女回了家。帶大商主(即釋迦牟尼佛的前生)。回到居所的是羅剎女中的首領。名叫囉底迦纜。大商主在她這裡共住了幾天。她都以各種美味珍饈供養大商主。令他感覺快樂無異於人間。七日之後。羅剎女忍不住露出了馬腳。有一天。商人忽然見囉底迦纜從未如此開心地笑。心生疑怪?於是問:「你為什麼笑得這麼開心呢?」羅剎女回答:「此處師子國。是羅剎女所住的地方。恐怕會傷害你的性命。」商人又問:「你怎麼知道呢?」
羅剎女說:「從此處往南去是禁地。那裡有鐵城。上下週圍皆無有門戶。裡面的商人。大多已經被羅剎女們吃了。只剩下骸骨。如果你不相信的話?可以親自去看看。」於是。大商主就趁羅剎女夜間熟睡時。拿著月光劍往南路去。走到鐵城周匝一看。果然無門無窗。大商主看到鐵城邊有一棵樹。就攀升到樹上。高聲叫城內的人。這時。鐵城內的商人告訴他:「賢大商主!你還不知道嗎?我們被羅剎女囚禁在鐵城。她們於此地日日啖食百人!」他們還告訴大商主。自己以前也是先被羅剎女救起。再囚禁於此。
原來羅剎女說的是真的!大商主了解實情後。急速地返回到羅剎女的住處。羅剎女問大商主說:「賢大商主!我說的鐵城你看到了嗎?」大商主回答看到了。又問羅剎女:「我如何做才能逃脫此處呢?」羅剎女說:「有聖馬王能救度一切有情。」於是大商主又趁著羅剎女熟睡時。悄悄前往聖馬王的居所。見到聖馬王正在啖食白藥草。吃完之後。從金砂地驟已而起。振擺身毛後。問菩薩說:「何人而欲達於彼岸?」如此問三次後。又告訴大商主:「如果想要去者。應當自己言說。」於是大商主告訴聖馬王:「我欲達於彼岸。」如是說完之後。大商主又悄悄回到羅剎女那裡去。羅剎女醒來之後。心生悔意。就問大商主:「你的身子為何這麼冷呢?」大商主知道羅剎女後悔了。就說只是去城外遊逛了一下。隔天一早。菩薩就把其他的商人約出城外。出城外後。暫歇一處。商人們還在這裡互相攀比著……誰家的「妻子」與自己最相愛。對自己如何好呢。這時大商主給他們當頭一棒:「你們這樣是難以解脫的啊!為何貪愛這些羅剎女呢?」商人們一聽。害怕了:「你說的是真的嗎?」大商主說:「真的!這個師子國裡面都是羅剎女。不是人!和你們共住的美人。實際上是羅剎女啊!」眾人一聽。趕緊商量著逃跑。大家約好三天後一起到聖馬王的處所。
祈求聖馬王帶領他們離開師子國。到達彼岸。三天後。天才剛亮。五百位商人就到約定的地點集合。前往聖馬王的住處。到了之後。大家見到馬王。吃草驟已。振擺著身毛。這時。師子國的大地盡皆震動。聖馬王又問:「現在何人欲前往彼岸?」商人們一起回答:「我等現今欲前往彼岸!」
於是。聖馬王奮迅其身而說:「你們應當一心前進。千萬不要回顧師子國!」
聖馬王說完之後。大商主先乘上馬王。然後五百商人也都登上了馬背。
這時。羅剎女聽聞五百商人逃離的消息。趕忙奔馳追逐。悲啼哀嚎。許多商人聽到聲音。心一軟。就想回頭看。這一回頭。不自覺地就墜入海中。羅剎女就現出原形。爭搶著撕咬商人們的肉。最後。只有大商主一人安然回到故鄉。這是……觀世音菩薩和釋迦牟佛的一段因緣。
二、「觀世音菩薩與阿彌陀佛的一段因緣」
【觀世音菩薩與阿彌陀佛。曾為阿彌陀佛的兒子。共同發願】。「悲華經」中說:往昔過恆河沙等阿僧祇劫。有佛世界名叫刪提嵐。此世界在善持大劫時。有轉輪聖王名叫無諍念。就是阿彌陀佛的過去生。無諍念有千個兒子。大兒子名叫不眴。就是觀世音菩薩的過去生。那時的佛名號為寶藏如來。有一次。無諍念王與他的千個兒子。一起供養寶藏如來以及所有的比丘僧。長達三個月之久。供養完畢。
大家便各個將功德迴向發願。有的發願做忉利天王。有的發願做天上的梵王。有的求取大財富。有的祈求成為聲聞。而無諍念王自己還是祈願……再次成為轉輪聖王。這些願望都是人天福報之願。最多只到聲聞。並沒有發心迴向成佛者。當時。轉輪聖王有一位大臣名叫寶海。無諍念王和他的王子們。各自迴向發願後的當晚。寶海大臣就做了一個怪夢:夢中他看到無諍念王變成人形豬面。身上沾滿血跡。四面八方到處奔馳。並且開始吃食各種蟲類。等到吃飽後。竟然有無量眾生……來爭食轉輪聖王的身體。就這樣死亡了再投生。依然是人形豬面。再次被眾生吃掉身體。再投生再死亡……寶海越看越覺得恐怖。不僅如此。他還看見諸位王子。有的是象面。有的是水牛面。獅子面。或是狐狼豹面。豬面等。他們也都啖食無量眾生。接著又被無量眾生所食。也跟他們的父親一樣。生復死。死復生。世世都是如此。寶海從夢中驚醒!立刻去請教寶藏如來。如來告訴寶海。
這是因為無諍念王和王子們雖然修福。卻一心求取世間的福報。以致在福報享盡之後。又落入惡趣輪轉。接著如來又向寶海宣說:投生六道的種種苦處。寶海聽後……就把夢中所見及如來的教誨。轉述給轉輪聖王以及王子們。勸其要發起成就佛道的菩提心。不要只求人天福報而已。國王和太子聽從寶海的勸告!決定重新思惟發願。不眴太子。感嘆眾生在苦中復苦。造罪業。受惡報。又再造罪。輪迴不休。不得脫出……。於是他就在寶藏如來前發起大願:「世尊!現今我以大音聲告訴一切眾生:我的所有一切善根。廣皆迴向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願我行菩薩道時……如果有眾生。受到一切苦惱恐怖等事……退失於正法。墮在大暗處。憂愁孤苦貧窮。無有救護。無有依止。無有房舍。如果能憶念我。稱念我的名號。為我天耳所聽聞。天眼所觀見。如是眾生。如果不能除滅苦惱者。我終究不能成就佛果境地!」不眴太子發願後。寶藏佛讚歎說:「善男子!你能觀察天人及三惡道一切眾生。讓他們生起大悲心。幫助他們去除一切煩惱。使其安住究竟快樂。」同時。如來也授記他將來必成佛:「善男子!現在稱呼你為觀世音。
你在行菩薩道時。已經有百千無量億那由他眾生。得以脫離苦惱。你為菩薩時。已經能大作諸佛之事業。在無量壽佛入於涅槃之後。其淨土就轉名為:「一切珍寶所成就世界。」你在後夜。於菩提樹下坐於金剛座。於一念間成就等正覺(如來)。號為【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寶藏如來為觀世音。而說偈言:「大悲功德。今應還起。地六種動。及諸佛界。十方諸佛。已授汝記。當成為佛。故應歡喜。」原來。在久遠劫以前……觀世音菩薩就早已被授記……要做阿彌陀佛的「接班人」啦。
三、「觀音勢至與阿彌陀佛的一段因緣」
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一對蓮花童子。從阿彌陀佛的兩脅出生。在《觀世音菩薩授記經》中。記載了觀世音菩薩的另一段本生故事。在無量德聚安樂示現世界中。有師子遊戲金光王佛出現於世。當時有一位勝威王。
聽聞如來宣說「無量法印」之後。心中充滿了法喜。回到王宮後。他就不斷地思惟修習善巧的佛法。一心安住在無量法印善巧法門之中。勝威王將從佛陀所受持的這些法門。應用於禪觀之上。他的禪定境界越來越殊勝。功德也越來越具足。有一天……當他正安住在無量法印的禪定時。他的左右兩脅下。忽然生出兩朵殊妙可愛的蓮花。這兩朵蓮花完全開敷之後。從中化生了兩位十分莊嚴。並雙足跏趺禪坐的童子!勝威王以偈問他們的名號:「汝為天龍神。夜叉鳩槃茶。為人為非人?願說其名號。」從右脅化現者。即觀世音菩薩本生。自稱為寶上:「一切諸法空。云何問名字?過去法已滅。當來法未生。現在法不住。仁者問誰名空法亦非人。非龍非羅剎。人與非人等。一切不可得。」從左脅化現者。即大勢至菩薩本生。自稱為寶意:「名名者悉空。名名不可得。
一切法無名。而欲問名字?欲求真實名。未曾所見聞。夫生法即滅。云何而問名?名字及語言。皆是假施設。
我名為寶意。彼名為寶上。」而勝威王則是阿彌陀佛的本生。勝威王看到這兩位可愛具足功德的法子。心中十分欣喜。他認為這兩位法子的出生。一定是由於佛陀加持的緣故。所以就十分欣喜地帶領著寶意與寶上。這兩個兒子。共同前往菩提道場參訪。感謝師子遊戲金光王如來。見到佛陀。兩位童子五體投地。頭面禮足。接著右繞佛陀三匝。向佛陀表達了最殊勝的敬意之後。退在一邊。雙手合掌。異口同聲請佛開示應該如何供養佛陀。
何種供養才是最殊勝的:「云何為供養。無上兩足尊?願說其義趣。聞者當奉行。華香眾伎樂。衣服藥臥具。
如是等供養。云何為最勝?」師子遊戲金光王如來聽了十分歡喜。微笑著對兩位童子。開示了無上供養的真意。
——發起無上的菩提心:「當發菩提心。廣濟諸群生。是則供正覺。三十二明相。設滿恆沙剎。珍妙莊嚴具。
奉獻諸如來。及歡喜頂戴。不如以慈心。迴向於菩提。是福為最勝。無量無有邊。餘供無過者。超逾不可計。
如是菩提心。必成等正覺。」聽了師子遊戲金光王如來的開示。兩位童子共同發起菩提心:諸天龍鬼神。聽我獅子吼。今於如來前。弘誓發菩提。生死無量劫。本際不可知。為一眾生故。爾數劫行道。況此諸劫中。度脫無量眾。修行菩提道。而生疲倦心?
我若從今始。起於貪慾心。是則為欺誑。十方一切佛。瞋恚愚癡垢。慳嫉亦復然。今我說實語。遠離於虛妄。
我若於今始。起於聲聞心。不樂修菩提。是則欺世尊。亦不求緣覺。自濟利己身。當於萬億劫。大悲度眾生。
如今日佛土。清淨妙莊嚴。令我得道時。超逾億百千。國無聲聞眾。亦無緣覺乘。純有諸菩薩。其數無限量。
眾生淨無垢。悉具上妙樂。出生於正覺。總持諸法藏。此誓若誠實。當動大千界。這是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的因緣。也是他們和阿彌陀佛的一段因緣。
以上所述是經典中所記載的:觀世音菩薩和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的因緣故事。但我相信他們無量劫以來的……深因厚緣遠不止這些。
我也相信我們和觀世音菩薩。也有很多的因緣「公案」……只是目前我們智慧有限。看不到罷了。我們就好好念佛。等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去。成為一生補處的菩薩。所有的因緣故事就全都能知道了。還能幫著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一起度眾生。二人福德。正等無異。
【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摩訶薩】
《觀音四大法寶慈悲願普普利羣萌》
一、【觀音聖號】:
專稱名號。專心一境。易得往生。
故言一心稱名。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二、【觀音心咒】:
這是觀音示現《善護三業清淨》。
故言嗡嘛呢叭咪吽。三業受持如蓮華。
三、【般若心經】:
這是觀音示現《德智慈悲圓滿》。
故言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四、【大悲神咒】:
這是觀音示現《隨機施化自在》。
故言大悲神咒八十四佛。隨機應現自在。
壹、【世界紛擾!請多持誦《大悲咒》迴向祈求大慈大悲觀世音消災賜福圓滿吉祥!】
《大悲咒》是觀世音菩薩的大慈悲心。
無上菩提心。以及濟世渡人。開悟無上正等正覺的重要口訣。這極為殊盛的咒語……是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經」中……的主要部份。共有八十四句。
其詳名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大悲神咒」。
其得名由來是佛陀告訴阿難尊者說:
「如是神咒有種種名……
一名廣大圓滿。
一名無礙大悲。
一名救苦陀羅尼。
一名延壽陀羅尼。
一名滅惡趣陀羅尼。
一名破惡業障陀羅尼。
一名滿願陀羅尼。
一名隨心自在陀羅尼。
一名速超上地陀羅尼。」
觀世音菩薩。之所以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因由是:當觀世音菩薩。
還在千光王靜住如來的佛土修行時……
靜住如來特為他說:「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並且對他說:「善男子!汝當持此心咒。普為未來惡世一切眾生作大利樂。」
當時的觀世音菩薩聽完此咒後。即由初地證到第八地(不動地)。於是發出誓願說:「如我當來之世……能利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即時身生千手千眼具足。」如此發願後。果真頓時身生千手千眼。並且十方大地為之震動。十方諸佛亦都放出無量光明。遍照十方的無邊世界。
觀世音菩薩。曾在佛陀處發誓說:如果諸人天誠心念我名者。亦應念本師阿彌陀如來名。然後誦此陀羅尼神咒。如一夜能持誦五遍……則能除滅百千萬億劫生死重罪。如果諸人天誦持大悲章句者。即於臨命終時……十方諸佛皆來授手接引。並且隨其所願往生諸佛國土。
如果諸人天。誦持大悲咒者。得十五種善生。不受十五種惡死。諸人天誦持大悲咒者。行於道路……大風來時……
吹此人毛髮衣服。餘風下過諸類眾生。得其人飄身風。吹著身者。一切重罪惡業悉皆滅盡。不受三惡道報。常生佛前。當知受持者。福德果報不可思議。
【大悲咒全文】
南無·喝囉怛那·哆囉夜耶。南無·阿唎耶。婆盧羯帝·爍缽囉耶。菩提薩埵婆耶。摩訶薩埵婆耶。摩訶迦盧尼迦耶。唵。薩皤囉罰曳。數怛那怛寫。南無悉吉利埵·伊蒙阿唎耶。婆盧吉帝·室佛囉楞馱婆。南無·那囉謹墀。醯唎摩訶皤哆沙咩。薩婆阿他·豆輸朋。阿逝孕。薩婆薩哆·那摩婆薩多·那摩婆伽。摩罰特豆。怛侄他。唵·阿婆盧醯。盧迦帝。迦羅帝。夷醯唎。摩訶菩提薩埵。薩婆薩婆。摩囉摩囉。摩醯摩醯·唎馱孕。俱盧俱盧·羯蒙。度盧度盧·罰阇耶帝。摩訶罰阇耶帝。陀囉陀囉。地唎尼。室佛囉耶。遮囉遮囉。麼麼·罰摩囉。穆帝隸。伊醯伊醯。室那室那。阿囉嘇·佛囉舍利。罰沙罰嘇。佛囉舍耶。呼盧呼盧摩囉。呼盧呼盧醯利。娑囉娑囉。悉唎悉唎。蘇嚧蘇嚧。菩提夜·菩提夜。菩馱夜·菩馱夜。彌帝利夜。那囉謹墀。地利瑟尼那。婆夜摩那。娑婆訶。悉陀夜。娑婆訶。摩訶悉陀夜。娑婆訶。悉陀喻藝。室皤囉夜。娑婆訶。那囉謹墀。娑婆訶。摩囉那囉。娑婆訶。悉囉僧·阿穆佉耶。娑婆訶。娑婆摩訶·阿悉陀夜。娑婆訶。者吉囉·阿悉陀夜。娑婆訶。波陀摩·羯悉陀夜。娑婆訶。那囉謹墀·皤伽囉耶。娑婆訶。摩婆利·勝羯囉夜。娑婆訶。南無喝囉怛那·哆囉夜耶。南無阿利耶。婆嚧吉帝。爍皤囉夜。娑婆訶。唵·悉殿都。漫多囉。跋陀耶。娑婆訶。
貳、【大悲咒的由來】
觀世音菩薩白佛言:世尊。若諸眾生誦持大悲神咒。墮三惡道者。我誓不成正覺。誦持大悲神咒。若不生諸佛國者。我誓不成正覺。誦持大悲神咒。若不得無量三昧辯才者。我誓不成正覺。誦持大悲神咒。於現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不得為大悲心陀羅尼也唯除不善及不至誠。乃至說是語已。於眾會前。合掌正住。於諸眾生起大悲心。開顏含笑即說:如是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神妙章句。
觀世音菩薩說此咒已。大地六變震動。天雨寶花。繽紛而下。十方諸佛悉皆歡喜。天魔外道。恐怖毛豎。一切眾會。皆獲果證。或得須陀洹果。
或得斯陀含果。或得阿那含果。或得阿羅漢果。或得一地二地三四五地乃至十地者。無量眾生發菩提心。
大悲咒。是觀世音萻薩的大慈悲心。
無上菩提心。以及濟世渡人。修道成佛的重要口訣。其中一字一句……都包含著正等正覺的真實工夫。沒有一絲一毫的虛偽。本咒是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經」中的主要部份。共有八十四句。其詳名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大悲神咒。」其得名的由來是:有一次佛陀告訴阿難尊者說:「如是神咒。有種種名:一名廣大圓滿、一名無礙大悲、
一名救苦陀羅尼、一名延壽陀羅尼、
一名滅惡趣陀羅尼、一名破惡業障陀羅尼、一名滿願陀羅尼、一名隨心自在陀羅尼、一名速超十地陀羅尼。」
它的被稱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因由是:有一次他曾經在千光王靜住如來住所時。靜住如來特為了他說了:
「廣大圓滿無礙大悲陀羅尼」。並且對他說:「善男子彈汝當持此心咒。普為未來惡世一切眾生作大利樂。」據經的記載:當時觀世音菩薩聽了此咒後。
即由初地證至第八地--不動地。於是發出誓願說:「設我當來之世能利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實時身生千手千眼具足。」如此發願後。果真頓時身生千手千眼並且十方大地為之震動。十方諸佛亦都放出無量光明。遍照十方的無邊世界。至於本咒所以有種種異名。釋尊曾經告訴阿難說:這是起因於觀音菩薩的宏願。菩薩曾在世尊處發誓說:「設若諸人天誠心念我名者。
亦應念本師阿彌陀如來名。然後誦此陀羅尼神咒。如一夜能持誦五遍。則能除滅百千萬億劫生死重罪。設若諸人天誦持大悲章句者。即於臨命終時……十方諸佛皆來授手接引。並且隨其所願往生諸佛國土。設若諸人天誦持大悲心咒者。十五種善生。不受十五種惡死。」因此大悲咒……不但能除一切災難以及諸惡病苦。且能成就一切善法遠離一切怖畏。所以我們應以十分虔敬的信心。與清淨心去受持它。方能契合菩薩的大悲心。獲得無上的利益。沉淪在三界五趣眾生。果能經常持誦大悲咒。不但能治一切心病與身病。且能由此超脫生死輪迴。
願眾生齊誦本咒。同證佛果。
叁、【誦持大悲咒的功德利益】
《誦持大悲神咒者得十五種善生者》:
1、所生之處常逢善王。
2、常生善國。
3、常值好時。
4、常逢善友。
5、身根常得具足。
6、道心純熟。
7、不犯禁戒。
8、所有眷屬恩義和順。
9、資具財食常得豐足。
10、恆得他人恭敬扶接。
11、所有財寶無他劫奪。
12、意欲所求皆悉稱遂。
13、龍天善神恆常擁衛。
14、所生之處見佛聞法。
15、所聞正法悟甚深義。
《不受十五種惡死》:
據《大悲心陀羅尼經》經文的記載:
若諸人天誦持大悲心咒者。不受十五種惡死也。其惡死者:
1、不令其飢餓困苦死。
2、不為枷禁杖楚死。
3、不為怨家讎對死。
4、不為軍陣相殺死。
5、不為豺狼惡獸殘害死。
6、不為毒蛇蚖蠍所中死。
7、不為水火焚漂死。
8、不為毒藥所中死。
9、不為蠱毒害死。
10、不為狂亂失念死。
11、不為山樹崖岸墜落死。
12、不為惡人厭魅死。
13、不為邪神惡鬼得便死。
14、不為惡病纏身死。
15、不為非分自害死。
《其他利益》:
據《大悲心陀羅尼經》經文的記載:
讀誦大悲心咒者可有其他如下利益:
臨命終時十方諸佛皆來授手。欲生何等佛土。隨願皆得往生。
不墮三惡道。能生諸佛國。得無量三昧辯才。
誦持大悲神咒者。於現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不得為大悲心陀羅尼也。唯除不善。除不至誠。
若諸眾生侵損常住飲食財物。千佛出世不通懺悔。縱懺亦不除滅。今誦大悲神咒即得除滅。若侵損、食用常住飲食、財物。要對十方師懺謝。然始除滅。
《對咒生疑者》:
對大悲咒生疑者不能滅罪。但因閱讀大悲咒任可得菩提之因。今誦大悲陀羅尼時。十方師即來為作證明。一切罪障悉皆消滅。一切十惡、五逆、謗人、謗法、破齋、破戒、破塔、壞寺、偷僧衹物、污淨梵行。如是等一切惡業重罪。悉皆滅盡。「唯除一事。於咒生疑者?」乃至小罪輕業亦不得滅。何況重罪。雖不即滅重罪。猶能遠作菩提之因。若有誦持大悲心陀羅尼者。得如是等功德利益也。一切天人應常誦持勿生懈怠。
肆、【大悲咒之殊勝】
大悲神咒。係過去九十九億恆河沙數諸佛所說。觀世音菩薩受之於千光王靜住如來。時觀世音始住初地。一聞此咒。立超第八地。心生歡喜。發誓弘布。安樂眾生。即時應願。身生千手千眼。
觀世音菩薩白佛言:「若有眾生……誦持大悲神咒。墮三惡道者。我誓不成正覺。誦持大悲神咒。若不生諸佛國者。我誓不成正覺。誦持大悲神咒。
若不得無量三昧辯才者。我誓不成正覺。誦持大悲神咒。於現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得果遂者。不得為大悲心陀羅尼也。惟除不善及不至誠。」
《誦持大悲神咒者。當知其人》:
(1)即是【佛身藏】。
九十九億恆河沙數諸佛所愛惜故。
(2)即是【光明藏】。
一切如來光明照故。
(3)是【慈悲藏】。
恆以陀羅尼救眾生故。
(4)是【妙法藏】。
普攝一切陀羅尼門故。
(5)是【禪定藏】。
百千三昧常現前故。
(6)是【虛空藏】。
常以空慧觀眾生故。
(7)是【無畏藏】。
龍天善神常護持故。
(8)是【妙語藏】。
口中陀羅尼音無斷絕故。
(9)是【常住藏】。
三災惡劫不能壞故。
(10)是【解脫藏】。
天魔外道不能羈留故。
(11)是【藥王藏】。
常以陀羅尼療眾生病故。
(12)是【神通藏】。
遊諸佛國得自在故。其人功德讚不可盡。
伍、【印光大師慈示:為什麼〈楞嚴咒〉〈大悲咒〉兩咒。是每日必須要念。不可間斷?】
《持咒卻魔》:
初修行時。小小魔關。容易打破。等到道力漸深。藏在八識裡面的多生根本習氣。被功夫逼迫出來。或慾念橫飛。或妄心亂起。力量甚大。非比尋常。修行人惟此末後一關。最難逃過。 全仗自力。誠恐把握不住!必須仗著佛力幫忙。
《惟有攝住心神。持誦神咒。》
咒為佛之金剛心印。無論何種惡魔。遇著即摧成粉碎。
諸咒降魔之力。以【楞嚴】為最勝!當日阿難證須陀洹初果地位。尚且仗此脫離淫席。次則【大悲心咒】。為觀世音菩薩所說。觀世音具十四種無畏功德。故降魔之力亦宏。但持咒功夫。必須平日持得爛熟。否則魔到臨頭。恐字句都記憶不起。何能通利?何能相應?
所以平日功課中……「楞嚴咒」、「大悲咒」。是每日必須要念。不可間斷的。修行用功。固宜專精。然凡夫妄想紛飛。若不加經咒之助。或致悠忽懈怠。倘能如喪考妣。如救頭然之痛切!則於【一行三昧。實為最善。 】
若以悠忽當之。久或懈惰放廢。固不如兼持經咒為有把握!
陸、【宣化上人慈示念楞嚴咒】
阿那隸咒心的第一句意思是句竪高義。是竪門關上。下面咒文是「毗捨提」即是橫面的。是橫遍義。是橫門關上這是把天地間都設上守衛了。妖魔鬼怪無法逃跑。再高也跑不出這咒的力量。再橫遍也跑不出此咒的範圍。
故此咒有此大威神力。
《竪窮三際妙高天》
三際就是過去、現在、未來。妙高天就是形容詞。形容妙高天。妙高天也是表示高的意思。沒有再比它高了。
《峻極無上廣無邊》
峻極無上。就是再高的地方。也無所不包。沒有比這更高了。「廣無邊」有多粗呢?下面咒是橫遍義。這句咒雖說是竪高義。但亦是橫遍義。下句咒亦是橫遍。亦是竪高。故兩者合起來。一切妖魔鬼怪是無路可走。因為天地的門皆關上了。所以叫「廣無邊」。
《難滅順教富有義》
這種道理是無滅的。你這一切的妖魔鬼怪。旁門外道皆要順而承教。順受教化。你要是不順教。就遭懲罰。不順是不行的。這真是一個大權力。
《佛法僧寶施令權》
佛法僧寶有這權力。有這種大威神力。管著所有一切的天魔外道。一切的牛鬼蛇神。一切的魑魅魍魎都管著了。你誦此楞嚴咒。一切皆老老實實了。
《你能天天念楞嚴咒》
最低限度。於七世做員外大富長者衣食無缺。一切一切皆是現成的。若要往賢聖的果位上來說。你讀誦楞嚴咒就是發無上的大菩提心。最高無上的大悲心、菩提心。你發大菩提心。將來一定會成佛。
《阿難尊者說不歷僧祇獲法身》
不需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才能獲法身。故說:「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稀有。」你天天讀誦〈楞嚴咒〉。
你可以七世做大富長者。有大威德、大勢力。能令一切人來擁護你。來聽從你。這個神咒。不是一般人可以聽得見的念楞嚴咒……有八萬四千金剛藏菩薩常保護你。隨侍左右。
念楞嚴咒……不是一生一世所種的善根。而是在無量百千萬億劫以前種諸善根。才能學習楞嚴咒和誦持。受持楞嚴咒不是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百千萬佛……所種善根。才能遇到才能聽到楞嚴咒。
柒、【功德山寬如法師慈悲開示 :平常就持誦大悲咒。臨命終時隨願往生各佛國淨土!】
一般人……可能只知道往生時要念阿彌陀佛。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淨土。其實。在病苦的時候……
已經業報現前……可能往生前……已經進入昏迷狀態。頭腦已經昏沉。所以我們在身體還很好的時候……就應該多持誦大悲咒。
《大悲心陀羅尼經》中記載:若我們平時就常持誦大悲咒。臨命終時十方諸佛都來接你。想要生在哪一佛國淨土。隨願皆得往生。大悲咒不只能安樂利益一切眾生。消滅一切惡業重罪。還能滿足我們要成就佛道的力量。是這麼的殊勝!
《大悲心陀羅尼經》云:「若諸人天誦持大悲章句者。臨命終時。十方諸佛皆來授手。欲生何等佛土。隨願皆得往生。」
「若諸眾生誦持大悲神咒。墮三惡道者。我誓不成正覺!誦持大悲神咒者。若不生諸佛國者。我誓不成正覺!誦持大悲神咒者。若不得無量三昧辯才者。我誓不成正覺!誦持大悲神咒者。於現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不得為大悲心陀羅尼也。唯除不善。除不至誠。」
捌、【宣化上人:大悲神咒。對治一切的疾病、痛苦。沒有治不好的。】
佛告阿難:釋迦牟尼佛說完前邊這個道理。又告訴阿難說:汝當深心清淨。深心。就不是那麼忽略。不是馬馬虎虎的。你應該要特別注意清淨其心。「清淨其心。就是不要打妄想……」
不要有這些散心。受持此陀羅尼:你若念這個陀羅尼……心要專一。不向外攀緣……不向外打妄想……
就誦持總持的總持咒。廣宣流布於閻浮提。你要見到人就宣傳〈大悲咒〉的功能。見到人就給他講說〈大悲咒〉的利益。就像水流似的。遍布於南閻浮提。莫令斷絕!你啊!切記!切記!不要令《大悲陀羅尼經》、「大悲陀羅尼咒」斷絕了。沒有人知道了。此陀羅尼。這個總持神咒。能大利益三界眾生……
能對於三界眾生有大利益。不單利益欲界眾生。色界眾生也利益。無色界眾生也利益。一切患苦萦身者。一切所有的疾病。所有的痛苦。和你身不能分離開。總纏繞你這個身的。或者惡病。或者什麼痛苦在你身上。以此陀羅尼治之。你用這個總持的〈大悲神咒〉。來治這種痛。無有不差者。無論什麼病痛都會好的。
此大神咒:這〈大悲陀羅尼神咒〉。咒乾枯樹:這樹要是乾枯死了。你給它念這個咒。尚得生枝柯華果:乾枯的樹。都能再復活。再開花結果。何況有情有識眾生?何況你是有一種情感?有一種知識的眾生呢?身有病患:你身若有什麼病患。治之不差者:你用〈大悲咒〉來治。如果不好的話。必無是處:必定沒有這個道理。一定會好的!
誦持〈大悲咒〉。這種的感應道交不可思議。但是必須要誠心。沒有絲毫的疑惑?你若有疑惑心?就不會有感應。若一心誦持〈大悲咒〉。不要打妄想……一定會有感應。
現在在佛教裡頭。這〈大悲咒〉。一定很少人知道它的這種功能。尤其日光菩薩陀羅尼。和月光菩薩陀羅尼。這兩個陀羅尼。也很少人會誦念。還有四十二手。在這末法的時候……佛教裡邊……一定沒有什麼人會修這種法。明白這種法。
現在在佛教講堂……傳授這四十二手。
和日光菩薩陀羅尼、月光菩薩陀羅尼。希望再把這個法門興起來。將來人都明白修這種的法。你明白修這種法。就會得道。五眼六通的人……就會一天比一天多起來。在這個末法時代……眾生的根性。都很愚鈍、很愚癡。就是有這個正法。也不容易遇到。你遇到這個正法了。也不曉得修行。你就曉得修行。也不會長久。所以這是一個很困難的事情。
我們現在修這個大悲法。應該不要怕辛苦!在百忙之中……天天來修一修。
誦持〈大悲咒〉。誦持〈楞嚴咒〉。誦持日光菩薩陀羅尼。月光菩薩陀羅尼。
受持這四十二手眼。你修持成了。時間一久。就會有感應。就會成功的。
你做一件什麼事情。都要有時間。你的功夫就會成就了。好像你寫字……
頭一次寫得不好。第二次寫得就好一點。第三次更好。你練習久了。自然就會好了。你不練習久。就不會好的。修行就是這樣子。
我們現在能聚會這一堂。在這個末法時代……還能這麼研究佛法。這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因為你們前生都有善根。如果沒有善根。你們根本就遇不著〈大悲咒〉。根本也就遇不著這個大悲法。根本也就遇不著日光菩薩陀羅尼。月光菩薩陀羅尼。也就遇不著這四十二手。再說明顯一點。你們就連我這麼一個沒有修行的出家人。也遇不著。你們現在遇到我了。就都有機會。可以到達你們所希望的地方去。「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結語】:
觀音四大法寶。慈悲願普。普利羣萌。趨吉避凶。斷障除妄。離苦得樂。解脫生死。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一、《專稱觀音聖號》:
專稱名號。專心一境。易得往生。
故言一心稱名。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二、《專持觀音心咒》:
是觀音示現【善護三業清淨】。故言嗡嘛呢叭咪吽。三業受持如蓮華。
三、《誦持般若心經》:
是觀音示現【德智慈悲圓滿】。故言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四、《誦持大悲神咒》。
是觀音示現【隨機施化自在】。故言大悲神咒八十四佛隨機應現自在。
一即四。四即一。一多無礙。圓滿自在。當知!大悲神咒八十四佛皆是觀音應化身……故專稱觀音聖號。即是誦持大悲神咒。使諸眾生。專心一境。故易得往生。世尊在大悲心陀羅尼經經末……告訴我們:專稱《觀世音菩薩名號》。又般若心經經前……佛讚:觀自在(世音)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佛明示:凡夫乃至三世諸佛菩薩……應以般若為根基而究竟涅槃。又觀音心咒(嗡嘛呢叭咪吽)。是觀音菩薩。因地修行。果地成佛……清淨莊嚴累劫修……非凡聖一步登天……一蹴可及……
以是之故。我們要盡遵佛陀教誨:一心專稱觀世音菩薩名號。得無量福。滅無量罪。命終往生。阿彌陀佛國。
然後。乘願再來。弘法利生……
「(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與(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精要義!」
「大佛頂首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
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 !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 。我於彼佛,發菩提心;
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 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 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 ,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明心見性之後,要修什麼呢?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由於是從圓初住菩薩的境界開始,所以一打開經卷,你將會從頭讚嘆到尾。因為境界之深廣,一般凡夫做不到,讓你真正體會到,所謂初地菩薩不知二地菩薩境界。例如我們讀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這是圓初住菩薩的境界。你會敬畏到五體投地,如果沒有經典,你想進階到二住菩薩,那真的擠不出一句偈來。每一部經典都很重要,端看你如何依教奉行。「善財童子在文殊師利菩薩處,獲得根本智,歷經五十三參,最後見到普賢菩薩,普賢菩薩是等覺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正和我們念佛的人目標一樣,當下你將知道,能夠念佛往生的人,應當是佛法中的富貴人。
觀自在菩薩章是《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中的一章,敘述善財童子參學觀世音菩薩的經過,在這一章介紹觀世音菩薩如何修因,以及在果位上如何幫助眾生,自行化他無量無邊的功德。
《華嚴經.觀自在菩薩章》與《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合稱觀音三經。所謂家家觀世音,觀世音菩薩與我們的緣分特別深。禮拜觀世音菩薩,更要認識觀世音菩薩,依照經典理論、方法來修學。
《普門品》著重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的利他行;《耳根圓通章》敘述了觀世音菩薩修學的法門和方法;《觀自在菩薩章》是自利利他兼而有之。三經合起來看,能真正認識觀世音菩薩,了解觀世音菩薩。依教奉行,得加持,開智慧,離苦得樂。
「虛雲老和尚:狂心頓歇,歇即菩提!」
來源:《虛雲和尚全集》
修行一法,貴在有長遠心。過去一切諸佛菩薩,莫不經過多劫修行,才能成功。《楞嚴經·觀世音菩薩圓通章》曰:「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由此可見,觀世音菩薩不是一天兩天的時光就成功了的。
同時他便公開的將他用功的方法講給我們聽。他是楞嚴會上二十五圓通的第一名,他的用功法子是從聞思修,而得耳根圓通,入三摩地。三摩地者,華言正定。故他又說:「初於聞中,入流亡所。」這種方法,是以耳根反聞自性,不令六根流於六塵,是要將六根收攝流於法性。故又說:「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又說:「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這意思即是要我們把這反聞的功夫不要滯疑,要漸次增進,要加功用行,才能得「覺所覺空,空覺既圓,空所空滅,生滅既寂,寂滅現前」這種境界。既自以反聞聞自性的功夫,把一切生滅悉皆滅己,真心方得現前。即是說「狂心頓歇,歇即菩提」。
觀世音菩薩到了這種境界,他說:「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我們今天學佛修行,也要這樣先把自己的功夫做好,把自性的貪嗔痴慢等一切眾生度盡,證到本來清淨的妙覺真心。然後上行下化,如觀世音菩薩這樣的三十二應,隨類化度,才能有力量。
所以觀世音菩薩,或現童男童女身,化現世間。世人不知觀世音菩薩業已成佛,並無男女人我之相,他是隨眾生的機而應現的。但世間人一聞觀世音菩薩之名,都覺得有愛敬之心。這無非是過去生中持念過他的聖號,八識田中有這種子,乃起現行。故經雲:「一入耳根,永為道種。」
「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從聞思修即聞、即修。即入三摩地!(真妄同體,迷悟在人?」
《觀世音菩薩》
楞嚴經聞到一心三藏,迴光普照,前七轉識,轉分別識唯大圓鏡智;【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若大家能夠聞到法華楞嚴一心三藏,成佛菩薩不需妙法二三行。
「執相修行無量刼。離相修心一念間。」
當得我們遇到一切萬法現前時,只要能夠,迴光普照,不要往外去打妄想,分別,執著,你我他。 【應作如是觀:見不見之見,都是一個人,一個念,一尊佛,隨緣所變現】;能皆所,所皆能,會相歸性,性皆相,相皆性,方來現方,圓來現圓,大光明藏中誰非誰,沒有哪一個,不是哪一個 ,沒有哪幾個,不是哪幾個 ,沒有誰不是誰。一切萬法都是我,也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也是觀世音,觀世音也是白骨精,自骨精也是牛魔王,當下即是武則天,王貴妃,但你必須要明白,為什麼阿彌陀佛皆是觀世音,觀世音當下即是武則天,白骨精呢 ? 一定要了了分明。要是有人問你,這是什麼回事?你可不能說,不知道嘞 ? 哪你是口頭禪?
「開經偈指念經前所念誦的四句偈,其偈文是(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實義。」
「文殊菩薩在楞嚴經」
娑婆世界眾生耳根最利,就是指點我們一定要聽聞法華楞嚴一心三藏是何等的重要 ? 阿彌陀佛的阿;即是空如來藏法身佛也是我,彌陀即是;不空如來藏化身佛也是我,空不空如來藏;阿彌陀,彌陀阿報身佛還是我,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從聞思修入三摩地,「聞什麼呢 ? 聞如是,即如即是,即是即如。」
《思》如是我聞。
如者阿也。是者彌也。
我者陀也。聞者佛也。
真心本來面目,原頭泉水洞,就是一切萬法唯心現 ;如是我,我是如,是如我,如我是,我如是,是我如。
《修》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非有非空,即空即有,性相一如,空有不二心。明白了一切萬法唯心現,能所不二心,無相無不相之實相阿彌陀佛,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應無所住即一切住,入流亡所,一亡六亡,動靜二相,了然不生,頂禮如來藏,妙真如性,無漏不思議,假如供養恆河眾,不如自己求正覺,六動一時法眼明,若能識得心,大地皆淨土。
「聖嚴法師慈示(觀音)自利利他的七種法門」
觀音法門涵蓋兩則心要-自利與利他。往內,圓修智慧、淨覺解脫,即自利;向外,普門示現,悲濟救拔,即利他。之於一般初機,又該如何入門?如何起修?如何契入呢?
法門一共有七種:
第一、《楞嚴經》的耳根圓通法門。
第二、《心經》的照見五蘊皆空法門。
第三、《法華經‧普門品》的持名法門。
第四、〈六字大明咒〉,也就是誦「唵嘛呢叭咪吽」的修持法門。
第五、〈白衣大士神咒〉。
第六、《延命十句觀音經》。
第七、《大悲心陀羅尼經》的〈大悲咒〉修持法。
倘若再加上〈準提咒〉,即是八種法門。準提菩薩,也即是觀世音菩薩。
「淨空法師慈示:大佛頂首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
「觀音」這兩個字,是圓悟、圓應的德號,圓就是本源。所謂圓悟,換句話說,你本來就不迷。正如同佛在華嚴、圓覺會上給我們所說的,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本來,圓悟就是本來悟,本來就感應,叫觀音。由此可知,這個名號是我們自己性德之號,是我們自家性德之號。真是人人都是觀音菩薩,人人都是觀世音佛,哪個不是?雖然說是,可是我們的性德現在不顯,這個不顯是迷了,迷了之後不能夠顯示出來。今天我們所需要的,就是如何使我們本有的性德能夠顯現出來,這是學佛最重要的一樁大事。學佛跟世間所有的學術不相同,為什麼?目標不一樣,所以它的方法就不相同。如果學佛的人,也用世間做學問的方法,那就錯了,所得到的結果是世間的學術,要是清涼大師講的話,「增長邪見」。我們仔細想一想,清涼大師說的話有沒有道理?學佛的目的是叫你明心見性,不是叫你懂得什麼、知道些什麼,你能夠說得出些什麼,不是的,這都不是它的目的,目的是明心見性。這個目標與世間做學問的目標不相同,它的方法當然不一樣,所以第一句從名號上就顯出來,是叫你要悟、是叫你要相應,這個應就是相應。相應,梵語就叫做瑜伽,瑜伽就是相應的意思,在《華嚴經》裡面的境界,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所以這是性德之稱。
我們再說「觀」,剛才給諸位說過,觀是以本性裡面的般若智慧起觀照的作用,像《心經》裡面所講的「照見五蘊皆空」,照見。我們今天見不到五蘊皆空,為什麼?因為我們用分別見,我們不是照見,我們是妄想見,所以見不到五蘊的真實相,這就是我們不開悟、不能見性,病根在此地。這是說到一乘了義修學的綱領。觀音菩薩的法門,所以能夠契合我們娑婆世界眾生的根性,文殊菩薩說得好,娑婆真教體,清淨在音聞。那就是說娑婆世界眾生,不是講少數,講大多數的,就一般講,少數的、例外的不說他,耳根最利。你叫他看,他看不明白,他能夠聽得明白,耳根最利。觀世音菩薩修行的方法就是用耳根,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耳根最利,正好跟他是相應,這就是圓應的意思。但是觀世音用的方法跟我們不一樣,我們聽到聲音用耳識,所以迷惑顛倒;觀世音菩薩用聞性,用聞性就叫做觀照。識是迷,觀是悟,這裡面有迷悟不同。
「淨空老和尚慈悲開示(觀世音菩薩)」
「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羅尼經」曰:「觀世音菩薩,不可思議威神之力,已於過去無量劫中,已作佛竟,號正法明如來。大悲願力,為欲發起一切菩薩,安樂成熟諸眾生故,現作菩薩。」觀世音菩薩早已成佛了。在中國說到觀世音菩薩,確實名聞第一,諺語有所謂「家家觀世音,戶戶彌陀佛」,說明菩薩與我們的緣深厚。西方三聖跟娑婆世界法緣無比的殊勝,觀音、勢至是阿彌陀佛的左右手,幫助阿彌陀佛接引眾生、教化眾生。《無量壽經》上說,「此二菩薩,於娑婆界,修菩薩行」,這兩位菩薩與我們這個地球有特別的緣分,他們曾經在這個地區住過一段時期,度了很多眾生到極樂世界去,緣分很特別!觀世音菩薩知名度高,代表他是人天大師,有能力、有智慧、有方法教化一切眾生。
一、「觀世音菩薩聖號來歷及表法意義」
觀世音菩薩為什麼叫觀世音菩薩?《楞嚴經》上說,觀世音菩薩在無量劫前,遇到一尊佛叫觀世音如來,教他耳根圓通,「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性就是我們的自性,佛法的修學到最終的目標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我們念佛法門也不例外。「反聞自性」是觀世音菩薩修行的祕訣,觀世音菩薩就用這個方法修到明心見性。這是講修因。《楞嚴經》上觀世音菩薩就是初住位次;在《華嚴經》裡面是以第七迴向位菩薩之身分為善財童子示現;《法華經.普門品》裡面所講的,是等覺菩薩。菩薩三十二應身,就是他的應化身有三十二大類,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為說法。眾生需要用什麼樣的身分去幫助他,他就現什麼身分,三十二大類,每一類都是無量無邊的。所以無論男女老少、在家出家,修學這個法門成就的,都是觀世音菩薩。所以觀世音菩薩不是指定哪一個人。
也許有人還會有一些疑問,既然是這樣,觀世音菩薩很多,現在有觀世音菩薩聖誕,觀世音菩薩成道,觀世音菩薩出家,這是怎麼一回事?難道這麼多的觀世音菩薩出生都同一天,成道也同一天,出家也同一天嗎?這是根據他應化的跡象,就是他化身來,往生之後大家知道他是什麼菩薩來的,然後就根據他來應化的出生、出家、成道,這個日期來做個紀念。例如我們看電影演的,像《觀世音菩薩傳》,大部分都是取一個故事來演,像以妙善公主來演繹觀世音菩薩。
為何這麼多人喜歡觀世音菩薩,稱讚他、感恩他?就是因為世間人念觀世音菩薩,有急難時求觀世音菩薩、拜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真的來幫他、真的來救他。《心經略疏》曰:「於理事無礙之境觀達自在,故立此名(觀自在)。又觀機往救自在無礙,故以為名(觀世音)。前釋就智,後釋就悲。」觀世音這個名號是從慈悲而來的,觀自在的名號是從真誠、清淨、平等、正覺而來的,就是一個是自受用,一個是他受用。幫助眾生顯示大慈大悲,悲是讓眾生離開苦,慈是讓眾生得樂,接引眾生往生極樂世界是大慈,離開六道輪迴、離開苦難是大悲;悲就是愛心。由此可知,觀世音菩薩代表的是慈悲,把菩薩大慈大悲救度一切眾生之本願宣說出來。我們供養佛菩薩,供養觀世音菩薩,就要效法佛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這種悲願。所以見到觀世音菩薩的形像,聽到觀世音菩薩的名號,能把我們大慈悲心引發出來。
二、「如何得到觀世音菩薩的加持與幫助」
拜觀世音菩薩的人很多,但是真正認識觀世音菩薩的人不多,因為對於觀世音菩薩的經典沒有學習、沒有接觸,當然就不認識觀世音菩薩。不學習經教,只有禮拜,當然也能種善根、也有感應,但是對於教理不明瞭,難免會讓社會大眾認為是迷信。
因此正規的佛教就是佛陀教育,教科書就是經典,所有的內容都在經典裡面。我們要認識觀世音菩薩,當然要找觀世音菩薩的經典來學習,這樣我們才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認知,不至於產生誤解,這非常重要。有三部經典講到觀世音菩薩,《楞嚴經.耳根圓通章》,這一章完全是講他自己修行成就的經典,觀世音菩薩怎麼樣修成菩薩的;《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是講他怎樣救苦救難,度一切眾生,是講菩薩利他之行;而在《華嚴經.觀自在菩薩章》,就是善財童子參訪觀世音菩薩,這一章是自利利他都講到了。所以,這三經要合起來看,才能真正認識觀世音菩薩,了解觀世音菩薩。
我們學習經典,真正對這些道理、方法通達明瞭,自然能夠依教奉行,面對各種問題自然都能夠化解,並得到解脫。這就是佛菩薩加持我們、幫助我們。
三、「學習觀世音菩薩出三界之家、出煩惱之家、出生死之家」
世尊在《無量壽經》教給我們,「世間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急難恐怖,但自歸命觀世音菩薩,無不得解脫者。」這段開示非常重要!我們平常念阿彌陀佛,真正遇到急難的時候,念觀音菩薩非常有效,這是釋迦牟尼佛教給我們的。也正因為如此,印光大師當年在世勸勉學佛人,修學淨土是以念佛為主,大師勸導我們每天念一千聲觀世音菩薩聖號;這一千聲觀世音菩薩聖號,不是為自己念的,是為世界一切苦難眾生念的,這一千聲聖號是祈求世界和平。今天學佛的人把印光大師這個話忘掉了。如果每一個學佛人真的能夠為全世界一切眾生祈求和平,這一千聲聖號會產生很大的效果,有真正不思議的功德!
彌陀、觀音都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念阿彌陀佛生西方淨土,念觀世音菩薩也是生西方淨土。唯有一門深入,不論念哪一尊佛,念哪一尊菩薩,念到功夫成片,如果能迴向西方淨土統統得生,阿彌陀佛與諸聖眾都會來接引。所以我們要發心向菩薩看齊,要學習菩薩在這個世間隨緣度眾、自行化他,共同出離三界之家、煩惱之家、生死之家。
「淨空老法師:學佛念觀音菩薩就少些障礙!但念阿彌陀佛就有障礙!妄想起止不住!該怎麼辦? 」
問:「我學佛四年,原來也念觀音菩薩,也念阿彌陀佛。念觀音名號時就少一些障礙,若是念阿彌陀佛不念觀音名號,我就有障礙,妄想就起來,止都止不住。請問我該怎麼辦?」
答:你跟觀世音菩薩有緣,你就老老實實念觀世音菩薩求生淨土,這樣就好。你可以再試驗試驗:你念《彌陀經》,看有沒有障礙?如果念《彌陀經》沒有障礙,你可以念《彌陀經》、持觀世音菩薩名號,用這個方法來修行。如果念《彌陀經》會有障礙,你可以念觀世音菩薩經。觀音菩薩有三經,你可以選一種,這三經都不是獨立的,都附在大經裡面。第一部是在《華嚴經》裡面,善財童子參訪觀世音菩薩,在第七迴向這一章;第二種是在《楞嚴經》第六卷「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第三種是在《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這三部經專講觀世音菩薩的,受持一種就可以,三種都能夠讀一讀就更好,然後選擇一種做為自己的功課,念觀世音菩薩迴向求生淨土,功德是一樣的。
「慧律法師慈示: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
起智觀照,依耳根,為本修因,反聞照性,而起圓修。節錄:《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圓瑛法師著》時時刻刻用本性修行,時時刻刻叫做圓修。記得!你不管聽到什麼音聲,心都保持如如不動的時候,這個就是圓修,記得!師父這一句話。譬如說你在廚房,吵得不可開交,這假設說,大家鬧意見,你的心一樣如如不動,不受影響,我一樣照樣煮飯,不受影響,你就有功夫。所以,愈複雜的地方愈修行,用圓湛不生滅性,愈容易成就,為什麼?你才有壞的可以看啊、有好的可以學,有好、壞,那一些極大的惡人。有的人故意參入我們這個團體,怎麼樣?像三千佛,很多人都掉錢,或者是法會,很多人掉了手機,或者是掉了這個金錢;但是,你查到他,到底要生氣還是不生氣呢?有以前都是跑進去寮房偷錢,跑進去寮房偷錢!後來沒辦法了,想個辦法就是:來念佛,把這個寮房鎖起來,不到時間不讓他們進去休息,就減少了。所以就變成一而再,再而三的,講堂本來是要救度眾生的,他來到這裡就是偷東西!所以,在座諸位!真的在這個生活當中,要保持一個圓湛不生滅性,圓修,這個不容易的。
【宣化上人慈示:楞嚴經簡介。】
《楞嚴會上:佛敕文殊師利菩薩揀選圓通。文殊師利菩薩以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為最第一。故文殊選根偈云: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人。又般若會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整個六百多卷大般若經之心髓!而佛未以般若之母諸佛之師文殊師利菩薩為當機。卻以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為【當機】!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弗測所闚?願深思之!》
《楞嚴經》。又稱《首楞嚴經》、
《大佛頂經》、《大佛頂首楞嚴經》、
《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
全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唐般剌蜜帝譯。10卷。此經的譯者般剌蜜帝大師。中印度人。居廣州制止道場。於唐神龍元年(705)從灌頂部中誦出。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房融筆受。懷迪證義。中國歷代皆視此經為佛教主要經典之一。在日本。此經亦流傳不斷。
【楞嚴經三大主旨】
《悟本體》
本性即是真如本性。即如來藏性。
[悟]有三種:1解悟2行悟3證悟。
1《解悟》:
即是始覺。於此覺中。了妄達真。「了妄」者。如了七處皆妄。一切世間幻化虛妄。「達真」者。如十番顯見。通達本有[真見之性]。此[始覺智]即見道位。於是悟中。行者之觀念(知見)改變、行為轉變。且此等轉變皆是決定。非如突然心血來潮。曇花一現。此即如《圓覺經》所云:「即已成金。不復為礦」。是故非如一般之文字知解。乍現即逝。即如小乘之見道位。一切邪見、惡知見悉斷。亦如大乘見道位。決定一佛乘。不再履於凡外權小之徑。並於一切法。聞即信受、諦解。
2《行悟》:
即明心見性。「明心」者。明心相也。心相者。即如大乘五位百法中所示之:心王、心所、心不相應行等法。包括心所的善惡(煩惱)等法自相、及相互間的關係。如何生起、如何修滅等。至於[心王]。則了八識之體。諸識各自之體、相、用如何。以及其間互動之條件及本源。如是一一法皆明了者。乃得稱為真[明心]者。故六祖惠能大師說:「明心號菩薩。」見性者。即是見自本性。亦是見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皆本如來藏妙真如性。此見性。常修道位。亦即[分證覺]。即於六十位修證過程中。分分斷無明。即得分分見。是故《大般涅槃經》中說:「十住菩薩猶見不了了。」意謂:十住菩薩雖有見性。但仍不能了了全見。是故。於此位中。尚非現量境界。而仍屬比量智。
3《證悟》:
此即[究竟覺]。亦是證道位。即為現量智。是故當知。所謂[悟]者。絕非[神秘]、籠統的概念。而是有具體之悟境、對象及內容的。且悟前與悟後。其人之三業。必然轉變。有所不同。其轉變即:越加清淨、莊嚴、不貪染、有智慧。而且當然不會因為悟了。而言行乖異、反常、狂妄、貪愛世間、恣行雜染。(若如此者。則決非悟了。而是著魔。一般末世眾生愚妄不知。常以著魔為大悟!)
【持心戒】
持心戒者。即是持佛戒。如佛在本經中說:「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一般的戒。都是指身口戒。不是心戒。而[佛戒]是心戒。故說:[攝心為戒]。以攝心、攝念。令噁心、惡念乃至……善心、善念不起。名為心戒。是為如來戒。因為既要修[佛定]。而不能光持凡夫、小乘[身、口]之戒。持此戒者。於其持犯。即不能說要具多少緣。且其事成就……如[前人命斷](殺生)、[離本處]。(偷盜)、[入胡麻許]。(邪淫)、[前人領解]。(妄語)、[咽咽得罪]。(飲酒)等——方結罪。只要起心動念有惡念。噁心生起。即是有犯。是故名為心戒。故欲修佛定者。須持佛心戒。持心令:無殺心、無盜心、無淫心、無妄語心。才有資格修習佛定。至於持佛心戒。於本經中則包含兩大單元:
1《四種清淨明誨》:(詳見經文卷六)
其心不殺。不起殺心。其心不盜。不起盜心。其心不淫。不起淫心。其心不妄語。不起妄語心。
2《三種漸次》:(詳見經文卷七)
除其助因。除五辛。刳其正性。斷除酒肉、淫慾(包括正淫)。違其現業。不緣六塵。旋元自歸。如是持佛戒。身語意三業清淨。資糧具足。方堪修大定。
【修大定】
此即所謂[全體起修]。所言[體]者。真如本體也。以悟得本體故。故得依此本體為[本修因]。(即[如來密因])。而進修首楞嚴大定。其次第為:
1)《具信解》:
信解正法、無上法。尤其是真如法。如前說。
2)《持淨戒》:
除在家者五戒、八戒。出家者沙彌戒、比丘、比丘尼戒之外。尚須依循四種清淨明誨、三種漸次。此則僧俗共遵者。如前說。
3《嚴道場》:
包括擇地、掘地、淨地、建壇、灑淨、結界、莊嚴道場。(含如法安奉佛菩薩像、法器、供具、莊嚴具。如幢、幡等)。
4《持心咒》:
先持大咒以為結界。再持咒心。以為攝心入定。
5《修大定》:
以持佛心咒。得與佛心相應。入佛總持。三密與佛相應。得佛三密加持。速入大定。
6《破五陰》:
入大定後。以大定之定慧力。破五十種陰魔。陰魔破故。即破五陰。(五十陰魔即五陰各各有十境。五乘十為五十。故五陰總共有五十境)。五陰破故。得度[五濁]。(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
7《證三昧》:
五陰魔破。即身證得三昧。究竟、堅固、不動。
8《證圓通》:
證三昧故。以三昧力照破六和合。復歸一精明。無復根隔。內外圓通。諸根互用。身心無礙。理事無礙。是名圓通。楞嚴法門之精要。一言以蔽之。即是首楞嚴三昧。雖然其他經典也講種種三昧。甚至三昧的修法……然而最完整、圓滿的……莫過於本經所開示的首楞嚴三昧。何以故?本經從開始修定前的……「信、解、悟、入之資糧位」。到正行的修行、證果。整個過程……其間修行者會碰到的種種困難、岔道……(例如三界七趣)。以及困難的排除。岔道的避免。一一詳細解說……令你不會為內外障難所困!不受邪魔留難!亦不墮為凡、外、邪、小……而一路直趨無上菩提妙莊嚴路。又首楞嚴三昧。以密教言之。在本經中即是[本尊三昧]。以是本尊所入之三昧故。行者若依法修習而入此三昧。即得本尊加持。
【宣化上人:佛教的骨髓《楞嚴經》 】
我們生在這個末法時代……離佛遠了……可是法還沒有滅盡!大家還可以依照佛法來修?
Resources:
This article is shared fro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