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因果原無種。凡夫緣境心所生。無始執著緣不了。隨緣業識果還生。人生一大事因緣!生死事大慎乎矣!一聲佛號翻身去!回首何曾見舊人?」
壹、「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今生不向此身度!更待何時度此身?末法億億人修行!罕有一人得道!惟依念佛法門得度生死!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南無阿彌陀佛。」
一、「三世怨!學佛修行者應當(知福!惜福!造福!)」
今天我們看到世間大富大貴之人。都是前生斷惡修善。他得的果報。現在一享福。一享福就享胡塗了!就迷了。所以「佛菩薩、祖師大德。給我們示現有福不享!為什麼?保持高度的警覺!福一享決定迷惑顛倒!馬上就退轉!馬上就墮落。」諸位冷眼觀察這個世間。你就看得很清楚。你看大富大貴人家哪個不造業?前生修積多大的善根福德。感得這個果報。多可惜!果報的時間不長。人的壽命不長。你享福的時間不長。享完了。三途(三惡道)去了。「佛法裡面講三世怨:第一生修福。第二生享福。第三生墮落。」享福就不知道再修福。所以福不可以享。這是真理。「什麼時候可以享福?到你什麼時候不迷!換句話說。最低限度證得阿羅漢果。可以享福。法身大士享大福報。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華藏世界的依正莊嚴。法身大士享樂。」「他在那裡可以享受。他到我們這個世界來不能享受。」「到我們這個世界享受是什麼?我們會學他。我們也享受。他享受沒有問題。我們一享受就糟糕。所以他要代眾生受苦。他要示現一個不享受。有福報而不享受。讓我們學他。」「釋迦牟尼佛何必到我們這個世間來。示現一個苦行僧?人家是福報圓滿的。福慧二足尊。」「為什麼示現一個苦行人?每天到外面去托缽?告訴我們沒有證得阿羅漢果。沒有證得正覺之前。福享不得!享福沒有不造罪業的。」「在這個階段當中。有福應當知道給大家享。給一切眾生享。自己決定不能享。」
二、「一世人身萬劫難!再不回頭苦無盡!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樂邦有路!起信即生!」
一世人身萬劫難!重得人身有幾人?
萬行不如修白業。一心何苦戀紅塵。
法王立誓丘山重。迷子思歸涕淚頻。
若解反觀觀自性。明珠百八總家珍。
一句彌陀便是經。受持須要自惺惺。
百千萬億龍宮藏。祇在當人一念成。
一句彌陀無妄想。聲聲流出自心來。
便從這裡覷破去。鐵樹無根華自開。
一寸光陰一寸金。勸君念佛早回心。
直饒鳳閣龍樓貴。難免雞皮鶴髮侵。
鼎內香煙初未散。空中法駕已遙臨。
塵塵剎剎雖清淨。獨有彌陀願力深。
彌陀西住祖西來。參禪念佛共體裁。
積劫疑團如心破。心華同是一般開。
念佛不曾妨日用。人於日用自相妨。
百年幻影誰能保。莫負西天老願王。
三、「不往生淨土。五障必不明。五濁必纏身。眾苦必隨形。」
「長劫迷惑造業受苦輪回!」
無量劫來。我們所造的惡業無量無邊。
整個虛空法界都包不住我們的罪惡業。
究其原因?我們的善根福德因緣薄弱。
自私自利害了我們!不修福德是主因!
每天纏縛貪瞋癡慢疑根本煩惱未停息!
五逆十惡違逆天地傷天害理無不續作!
迷惑至今冥然不知豈不冤枉可不哀哉!
今生有緣遇上佛法再不惕勵天地難容!
「念佛法門普度眾生」
八萬四千法門中。念佛法門最為方便。最為簡捷。最為圓頓。最不可思議。三根普被。聖凡齊收。妙不思議也。是圓頓中之圓頓。是第一中之第一。故十方諸佛無不讚揚弘通此寶王三昧。一句彌陀最方便。不費功夫不費錢。但教一念無間斷。何愁難到法王前。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今生不向此身度。更待何時度此身。不往生淨土。五障必不明。五濁必纏身。眾苦必隨形。我說是語。有緣人當善聽諦聽。佛度有緣人。不度無緣人。善思念之。
「五障者」:
一、「惑障」:1見思惑。2塵沙惑。3無明惑。
二、「煩惱障」:貪瞋癡慢疑根本大煩惱等。
三、「業障」:身口意三業所造作之一切業障。
四、「病障」:上三障造作所生之一切病障。
五、「生死障」:上四障造作致使生死輪回。
「五濁者」:
一、「劫濁」:處劫濁中。決定為時所囿。為苦所逼。
二、「見濁」:處見濁中。決定為邪智所纏。邪師所惑。
三、「煩惱濁」:處煩惱濁中。決定為貪欲所陷。惡業所螫。
四、「眾生濁」:處眾生濁中。決定安於臭穢。而不能洞覺。甘於劣弱。而不能奮飛。
五、「命濁」:處命濁中。決定為無常所吞。石火電光措手不及。
「眾苦者」:三苦。八苦。無量苦。
「三苦者」:
一、「苦苦」:欲界是苦苦(樂極生悲苦)。譬如人間之八苦。天人有福盡壽滿苦。
二、「壞苦」:色界是壞苦(現五衰相苦)。涅槃經佛言:天上雖無極苦惱事。然五衰相現。其苦與地獄同。五衰相者:(肉身菩薩者是)。
1頭上花萎。
2衣衫垢膩。
3身體臭穢。
4掖下汚出。
5不樂其座。
三、「行苦」:無色界唯行苦(極高墮阿鼻)。無色界非想非非想天其壽八萬大劫。當福盡壽滿之時。如極高之處。墮落碎爛。
「八苦者」:
一、「生苦」:在母胎中。如囚牢獄。
二、「老苦」:力弱形枯。神衰智鈍。
三、「病苦」:諸根痛患。坐臥不安。
四、「死苦」:四大分離。抽筋拆骨。
五、「愛別離苦」:眷屬恩愛。生離死別。
六、「求不得苦」:欲得偏失。事不稱心。
七、「怨憎會苦」:冤家會遇。如眼中釘。
八、「五陰熾盛苦」:前七苦以外。一切身心所受之苦。
「無量苦者」:
一者:「三界六道生死輪回之苦」。執我執有故。償報受生分段生死之苦。
二者:「四聖法界變易生死之苦」。聲聞緣覺執空故。權教菩薩執法故。以是之故。不能入佛法界。
而受變易生死之苦。
三者:「一真法界微細生死之苦」。法身大士尚有四十一品無明生相。斷一品無明。得一品中道。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
故「仁王經」云:三賢十聖住果報。惟佛一人居淨土。故佛言:如來十力無畏。十八不共。
「如來十力」:
一者「知覺處非處智力。」
二者「知三世業報智力。」
三者「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
四者「知諸根勝劣智力。」
五者「知種種解智力。」
六者「知種種界智力。」
七者「知一切至所道智力。」
八者「知天眼無礙智力。」
九者「知宿命無漏智力。」
十者「知永斷習氣智力。」
「如來四無畏」:
一者「一切智無所畏。」
二者「斷盡煩惱無所畏。」
三者「說障道無所畏。」
四者「說盡苦道無所畏。」
「如來十八不共法」:
1、身無失。
2、口無失。
3、念無失。
4、無異想。
5、無不定心。
6、無不知已捨心。
7、欲無減。
8、精進無減。
9、念無減。
10、慧無減。
11、解脫無減。
12、解脫知見無減。
13、一切身業隨智慧行。
14、一切口業隨智慧行。
15、一切意業隨智慧行。
16、智慧知過去世無礙。
17、智慧知未來世無礙。
18、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是故我言:不往生淨土。五障必不明。五濁必纏身。眾苦必隨形。人身難得。重土難生。佛法難聞。善智難遇。一念無明生。三細起六麤。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
貳、「人死後!頭七到末七的七次輪回!應如何改過遷善!趨吉避凶!乃至往生淨土?法師作佛事或眷屬及旁人助念!只能治標!心戀紅塵!決難得生!看破放下!一心念佛!若亡者自心真能「真誠懺悔!斷惡修善!深信因果!念佛求生!才是治本的根本之道!」
一、「人死後!頭七到末七!有七次輪回之苦!」
「人死後!魂魄未離肉體時。必須經過七七(四十九天)的八苦重現!如重現「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等。重覆重現在世時所作的一切「善惡之事」!然則。末法眾生。善少惡多!正薄邪重!業障深重!地藏經云:業力甚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是故眾生。莫謂小惡。以為無罪!身死之後!纖毫受之。以是之故。墮地獄道者多!昇天享福者少!何況是往生淨土者更少、更稀有了!老師慇懃叮嚀:心戀紅塵!決難得生!看破放下!一心念佛!真誠懺悔!斷惡修善!深信因果!念佛求生!才是治本的根本之道也。然則。不信佛說!不信因果!不善不正不淨!妄想分別執著!妄造諸業是世間人之通病!以是之故。平時就要諸惡莫作!就要行善積德!老實念佛!厚植德本!臨終則不求自得!自生淨土。又自心真誠念佛求生較穩當!靠眾助念是不可靠的!善哉善哉!諸位同修。善聽!諦聽!願深思之!阿彌陀佛。」
二、「印光大師慈示(臨終三要)及(臨終助念)之要!」
(一)「臨終只要念佛不宜持咒!何以故?」
【問】:
為什麼臨終只可念佛。不宜持咒。只宜擊引磬。不可擊木魚?
【答】:
此話是淨土宗第十三祖印光大師所慈示。人臨終時。「只可念佛給亡者聽」。因為亡者。不能跟著念。他還可以聽到佛號。心便清凈了。「若是持咒者」。則只有加持力。亡者無能隨誦。此是自古以來的定例。「助往生念佛者。只宜擊引磬。不可擊木魚。」木魚的聲音濁而沉。引磬聲音清晣。亡者易聽。擊打木魚者。令亡者更加沉迷。害怕!此乃亦是古訓。
(二)「印光大師慈示臨終三要!
【第一要】善巧開導安慰。令生正信。
【第二要】大家煥班念佛。以助正念。
【第三要】切戒搬動哭泣。以防誤事。
(三)「臨終助念念佛為最!功德無量冥陽兩利!」
「自己生前。為他人臨終助念。」「自己臨終時。他人也會為汝臨終助念。」此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臨命終時有三種力量。作為輪迴的依據。何等為三?一者「念力」。二者「業力」。三者「習氣」。「(大善大惡)的人。沒有(中陰身)。」「極樂世界屬(化生)」。一剎那之間就到蓮池。「地獄也是(化生)」。強大的業力轉化而成的。不可抗拒的。臨終看到什麼相就跟著走。我們(臨命終有三種力量)。作為輪迴的依據。臨命終的時候:一者「隨著念力而去」。二者「隨著業力而去」。三者「隨著習氣而去」。
1、「隨著念力而去」:
譬如說我們憶佛念佛。一心一意想求生極樂世界。這一句佛號抓得緊。穩得住。萬緣放下。一心念佛。臨命終時就隨著這一念往生淨土。反之。如果你平常自私自利。妄造諸業。違逆天地。欺善怕惡。貪染無遺。臨命終時也會隨著惡念。而自墮三惡道去。是故。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可不珍重乎!
2、「隨著業力而去」:
這個「業」就是羯磨力。羯磨叫做造作。造善業隨善業而去。造惡業隨惡業而去。說做工有工業。做商有商業。做醫有醫學業。做農有農業。這個「業」翻譯得真是好!做善就有善業。做惡就有惡業。做正就有正業。做淨就有淨業。
「種善業臨終往生三善道。」
「種惡業臨終往生三惡道。」
「種正業臨終往生四聖道。」
「種淨業臨終往生極樂國。」
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受惡報。種正因。得正果。種淨因。生佛國。種豆得豆。種瓜得瓜。影必隨形。響必應聲。決無虛棄。
3、「隨著習氣而去」:
佛告訴我們:不好的習氣要斷除。
「貪者墮餓鬼道。貪感水災。」
「瞋者墮地獄道。瞋感火災。」
「癡者墮畜生道。癡感風災。」
「慢者墮修羅道。慢感地震。」
臨命終時業障現前。想躲避也躲避不了。有道: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是故我言:末法眾生。當珍重乎!真誠懺悔。斷惡修善。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將不善不正不淨的見思與作為。轉換成善心正心淨心的佛菩薩。修行人要在平常下的功夫。是否真切!譬如念佛之人:若無平時十念心真。焉得臨終十念成就。又如一般常人:若無平時積功累德。焉得臨終福報現前。
4、「結語」:
有的人講臨命終時助念很重要!我跟他講平常善根福德更重要!當知!「彌陀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真誠懺悔。斷惡修善。(是善因。淨除業障。)老實念佛。求生淨土。(是淨因。生諸佛前。)臨終前。自力業報現前。或他力意外所造。並不影響一心堅定求生淨土念佛的人。譬如:臨終人得癌症、中風、心臟病。或是其他種種病苦開刀等。這是自力業報現前。乃至天災人禍橫死!這是他力意外所造!此之自他業力現前。並不影響往生之機。雖然臨命終時有些痛苦。但是不礙往生!這都要靠平時所種的善根福德因緣!「黃義盛居士往生淨土」!就是很好的例子!不是說臨命終時有一些病苦!就不能往生。如果你是一個大善人。念佛堅定的人。就是臨命終時車禍一撞!你也一樣可以往生淨土!這要看你平常所作所為來作決定的。臨命終時十念一念是很重要!但是平常所種善根福德因緣。還是最重要的。要不然看臨命終有一點病苦!那麼一生一世所造的善因統統沒了。這因果哪講得通呢?是不是?所以。平常還是比較重要。諸位同修菩薩善友。善聽!善聽!諦聽!諦聽!人生一大事因緣!生死事大!可不珍重乎!
三、「真信願行!求生淨土!要在真看破!真放下!不肯回頭是岸!西方三聖現前!也救不了汝?」
1、佛教我們真信願行!求生淨土!汝三心兩意?
2、佛教我們看破放下!念佛求生!汝心戀紅塵?
3、佛教我們淨業三福!生彼國土!汝不肯照作?
4、佛教我們ㄧ心不亂!生極樂國!汝懷疑夾雜?
5、佛教我們ㄧ向專念!阿彌陀佛!汝不肯信用?
6、佛教我們ㄧ心繫念!阿彌陀佛!汝妄想馳逐?
7、佛教我們善護三業!背塵合覺!汝背覺合塵?
8、佛教我們斷貪瞋痴!改過遷善!汝無惡不作?
9、佛教我們斷四惡語!正語正業!汝我行我素?
10、佛教我們斷殺盜淫!趨吉避凶!汝不肯回頭?
無極大道。易往無人。妄心不得。直心自得。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六塵說法。理事分明。緣起性空。體用無殊。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性真常中。性覺妙明。本覺明妙。性覺必明。妄為明覺。反聞自性。成無上道。憶佛念佛。復歸本鄉。
四、「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樂邦有路!起信即生!」
「一葉知千秋- – -ㄧ聞千悟- – -一時頓捨!」
末法時代。道德低落。倫常失守。不信因果。貪瞋痴慢。充滿世間。善少惡多。正薄邪重。志性無定。習惡者多。縱發善心。須臾即退。若遇惡緣。念念增長。舉心動念。無非是罪。業因果報。屢試不爽。一飲一啄。莫非前定。種豆得豆。種瓜得瓜。影必隨形。響必應聲。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機未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無極大道。易往無人。妄心不得。直心自得。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禮佛ㄧ拜。滅罪河沙。念佛ㄧ聲。福壽無量。反聞自性。成無上道。反念自性。復歸本鄉。
業障深重。病魔業障。纏繞身心。業報現前:
一、輕者:身苦病痛。坐臥不安。悶悶不樂。
二、次重:心神散亂。口氣錯亂。六神無主。
三、重者:身心俱苦。生不如死。又死不去。
「老師慇懃叮嚀:」
得聞「地藏菩薩名」。永不歷三惡道苦。何以得知。「地藏經」言:業力甚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是故眾生。莫謂小惡。以為無罪。身死之後。纖毫受之。地藏菩薩言:未來現在。一切眾生。臨命終時。若得聞ㄧ佛名。或ㄧ菩薩名。或ㄧ辟支佛名。無論有罪無罪。循即解脫。永不歷三惡道苦。「觀無量壽經」佛告阿難:此經名「觀極樂國土無量壽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亦名「淨除業障生諸佛前」。汝當受持。勿令忘失。行此三昧者。現身得見。無量壽佛。及二大士。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聞佛名。二菩薩名。除無量劫。生死之罪。何況憶念。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分多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則是持無量壽佛名。因果不可改。因果皆自擔。智慧不可賜。智慧皆自修。真法不可說。真法皆自證。無緣不能度。大道皆自緣。業障要自己消。福報要自己修。煩惱要自己斷。生死要自己了。佛度有緣人。不度無緣人。若真信願行。萬修萬人去。若真肯回頭。天無絕人路。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樂邦有路。起信即生。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參、「淨土法門:《帶業往生》是甚麼?」
一、「佛度有緣人!不度無緣人?」
眾生根緣成熟。現身說法。助其得度。眾生根緣未熟。隨緣自在。鑑機利生。
勢至曾參日月光。教令存想念西方。
自從親證三摩地。不離慈尊左右旁。
觀經一卷是家書。日落之方有故居。
多辦資糧期早到。免教慈父日嗟吁。
少年念佛正精神。莫待衰運始問津。
青草半埋紅粉骨。黃泉多見黑頭人。
獻珠龍女疾成佛。訪道善財還證真。
向來苦海浮還沒。此時知悔欲何因。
西方化主度迷情。彌陀撥動度人舟。
夙生有份今生遇。快上船來歸去休。
西方有路少人登。一句彌陀最上乘。
把手牽他行不得。但當自肯乃相應。
二、「念佛帶業往生功夫有深淺」:
【淺者:與信願行相應】。
【深者:與彌陀願力相應】。
【淨業三福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觀經》佛告韋提: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
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六道世福】。
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二乘戒福】。
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菩薩行福】。如此三事。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九界眾生捨西方捷徑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離淨土法門下不能普利羣萌。
三、「以下是印光大師、星雲大師、大安法師、聖嚴法師、宣化上人等慈示帶業往生?」
(一)「印光大師慈示:帶業往生是甚麼?」
【帶業】:
是指帶宿業不帶現業。帶舊業不帶新業。
【往生】:
是指往西方極樂世界去蓮花化生。即凡夫持念阿彌陀佛名號。仰仗阿彌陀佛在因地所發的大誓願力。雖曾造大惡業。也能往生彼國。帶業往生的意思。
眾生無力斷惑業?靠真信切願念佛之力。感佛垂慈接引。故能帶業往生也。念佛法門。乃佛法中之特別法門。仗佛慈力。可以帶業往生。
【約在此界。尚未斷惑業。名帶業】。
【若生西方。則無業可得】。
非將業帶到西方去。無論功夫深淺。若具真信切願。至誠稱念。無一不往生者。
(二)「星雲大師慈示:帶業往生是什麼?」
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可以帶業往生。一個人的善惡業。在往生時……是可以帶去的。因為阿彌陀佛好像一艘大願船。我們的罪業像那可能下沉的石頭。上了阿彌陀佛的大願船之後。不但不會沉下去。還可以被渡達彼岸。所以。我們要是信仰阿彌陀佛的大願力。就可以得救。尤其一個人到了老年。榮華富貴隨時會捨我們而去。親情也會捨我們而去。但是。如果我們信仰佛菩薩。則永遠不會被捨棄。而且還可以前往永恆真實的解脫世界。
(三)「大安法師慈示:帶業往生是什麼?」
帶業往生乃念佛法門的特質。不管是舊業還是新業。都可以帶。對於一個淨業行人。相信了念佛法門之後。儘量不要去造新業。為什麼要持戒?為什麼要修淨業三福?就是讓我們在新業方面……最大限度地減少它。但並不意味著你念佛之後……就不造一點業?這是在凡夫層面不符合事實的。他的習氣……會使他有意無意地去造作一些惡業。但這惡業呢?他要警覺!他要懺悔!要儘量減少一些惡業。就好像犯錯誤!不二過。你犯了第一次錯誤!就不能犯第二次錯誤!要減少犯錯誤的這樣的程度和頻率。一個凡夫念佛人一點錯誤都不犯!這是不可能的?所以他還會有新業……無論是有多少舊業和習氣很重的新業。只要他能夠至誠懇切念佛求往生。也一定能夠往生。這就是念佛一法的本質特點:「帶業往生」。如果【念佛得念佛三昧能見自性】。但念佛沒有得到一心不亂。沒有證到本性。他也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
(四)「聖嚴法師慈示:帶業往生是什麼?」
所謂帶業往生。是淨土行者的觀念。但在淨土經典裡面。不曾出現過這樣的名詞。所以。數年前曾有密教的瑜伽士。和顯教的淨土行者之間。發生了一場……「消業往生」和「帶業往生」的論戰。不過。根據《觀無量壽經》。和《無量壽經》中說到:凡夫持念阿彌陀佛名號。仰仗阿彌陀佛在因地所發的大誓願力。雖曾造大惡業。也能往生彼國。因此。中國淨土行者……就倡出帶業往生之說。以通途而言:菩薩以願力來世間救度眾生。凡夫以業力來世間接受果報。在接受果報的同時又再造業。不論造的是善業或惡業。均不能出離三界。造大惡業則下墮三途受罪報。造大善業則上升天界享天福。若既造善業也造惡業。則生人間和神道。既受苦報也享福報。且苦多樂少。唯有修行清淨的解脫業。也就是除了五戒、十善的善業外。再加上修定和慧。直至煩惱斷除為止。才能出離生死。永出三界。而淨土法門是殊勝方便。可仰仗阿彌陀佛本誓願力而橫出三界。凡是能夠深信而發切願。願生彼佛淨土者。縱有生死重罪。無數惡業。亦能往生彼佛的極樂世界。其後繼續薰聞佛法。增長菩提。到了彼佛國土。由於環境殊勝。不但沒有再造惡業的機會。且經過長期的薰聞。使先前所造的惡業種子。也逐漸萎縮。不再發芽。生長而接受果報了。以上就是【帶業往生】的理論。當然在西方淨土。修到位階不退。證得聖果。再還入娑婆。現種種身相。度種種眾生。其可托胎化生。可變化化生。若托胎化生。一樣得接受和凡夫眾生……相同的身體和環境。
一樣會受到眾生……所受的種種苦痛交迫!煎熬。此對眾生而言:乃屬業報。但對這些乘願再來的聖者而言。雖然也是受報!卻不以為苦。所以。雖帶業往生。卻未曾逃債。雖身受果報。卻與凡夫眾生大異其趣。
(五)「宣化上人慈示:帶業往生是什麼?」
帶業往生。是指你造的什麼罪業?都可以帶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可是你又要知道。帶業是帶宿業。不帶新業。宿業。就是宿世!前生的。未學佛前的罪業可以帶去。新業。就是將來的罪業。帶宿業不帶新業。就是帶過去的罪業。不帶將來的罪業。你以前所造所行所作。無論造了什麼罪業?現在你改過自新。改惡向善。那麼以前你所造的罪業。可以帶到極樂世界去。但不帶將來的業。若你現在明白佛法了。說:喔!我現在念點佛。我一邊念佛一邊造業。將來我可以把這個業。帶到極樂世界去!那是錯誤的!你明知故犯!罪加三等!不但帶不去!而且你也不能往生了。為什麼不能往生了呢?你所造的業就把你贅住了。所以不能往生了。我們信佛的人。知道念佛了以後。切記不要再造罪業了。這是很要緊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知道!這個念佛的法門。是怎麼回事。為什麼要念佛呢?就因為我們和阿彌陀佛有大因緣。阿彌陀佛在十個劫以前成佛。在沒成佛之前。那時候他做比丘。叫法藏。他在當時發了四十八個大願。其中有一願。大意是說:十方眾生。稱我名者。若不成佛。不取正覺。十方一切的眾生。若有念我的名號的人。他若不成佛。我也不成佛。因為阿彌陀佛有這個願力。所以所有念佛的人。都會生到極樂世界去。
四、「結語」:
老師殷勤的叮嚀:佛教三藏十二部經典……雖未言帶業往生一詞。然則淨土諸經言三輩九品四土。皆是尚未成佛之往生諸上善人及聖眾。未成佛就是見思塵沙無明等煩惱未斷!既未成佛往生極樂就是【帶業往生】!六道往生帶見思煩惱業往生凡聖同居土。四聖法界帶塵沙煩惱業往生方便有餘土。法身大士帶無明煩惱業往生實報莊嚴土。乃至等覺帶一品無明業往生常寂光土。故仁王經云:三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今生不向此身度。更待何時度此身?西方急急早修持。人生無常不可期。窗外日光彈指過。為人能有幾多時?一句彌陀最方便。不費功夫不費錢。但教一念無間斷。何愁難到法王前?西方不用學多端。一句彌陀在反觀。但見本來真面目。始知生死即泥洹。西方一句是單傳。不假修持已現前。諸上善人如見性。阿彌陀佛便同肩。念佛不曾妨日用。人於日用自相妨。百年幻影誰能保。莫負西天老願王。委骸回視積如山。別淚翻成四海瀾。世界到頭終有壞。人生彈指有何歡。成男作女經千徧。戴角披毛歷萬端。不向此生生淨土。投胎一錯悔時難。
「中下根者應當勤修智者大師教誨:(五停心觀)!斷障除妄!念佛求生!出離三界六道生死輪迴!」
「貪、瞋、痴、慢、疑!根本大煩惱。是三界六道眾生生死輪迴的障因!心不善!不正!不淨!五福難臨門!六極必侵舍!故云:貪瞋痴慢疑。地獄五條根。五惡五燒痛。叫苦欲何為?願深思之!」
「末法」。眾生根器。每況愈下。一代不如一代。根源「障深慧淺」故!累世造罪。積如須彌。罪根深固。尤其是世風日下。人心不古。道德低落。名利抬頭。只重利害。不論是非。天災人禍!層出不窮。自私自利是大衆共同病障!貪圖名利。貪圖享受。貪得無厭。貪生怕死。是多數人的弊病!世間人能經得起「名聞利養」考驗者。廖廖無幾。太希有了!不守倫理道德。背天行事。傷天害理。孝親尊師。敬老尊賢。漸行漸遠。光一個「貪」字。考倒多數世間人。先聖言:人死後。去作鬼!一點不假!
人出世來到人間……決不是偶然!「佛菩薩」來到人間。是乘願再來故。幫助眾生。破迷開悟。斷惡修善。斷障除妄。離苦得樂。解脫生死。「三乘道人」來到人間。是要斷塵沙煩惱!斷所知障。變易生死!行菩薩道。早日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超越十法界。斷變易生死!入如來地。復歸本鄉。然則。「三界六道眾生」來到人間。「三善道者」。是來享福報。有漏福。福盡壽滿時。又要去受苦生死輪回了!「三惡道者」。是來受苦報。無福報。人面獸心。十惡八邪。行步處處苦難!「六道凡愚」。邪知邪見。結惡習重。縱發善心。須臾即退。若遇惡緣。念念增長。以是之故。長劫迷惑造業受苦生死輪回!
「五停心觀」是智者大師慈悲開示。為幫助三界六道障重罪惡生死凡夫。出離苦海。了斷「分段生死」。
出離三界生死!趣向「西方淨土」。吐肝吐膽!剖心瀝血!之誠實語!我等障重罪惡生死凡夫。不可不知!因世間上根上智者希有!「上根上智者是乘願再來的菩薩」!「中下根者」較多。尤其是下根者是佔極大多數!以是之故。以下「五停心觀」是中下根者。應當修學!治根治本之道也。
一、「不淨觀」:
佛言:貪者墮「餓鬼道」。「眾生貪慾心重者。勸修不淨觀」。古德言: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取不義之財。非分之財。然則。世間人。心存僥倖。投機取巧。賠錢事。無人作。殺頭罪。有人作。傷天害理。缺德錢。還很多人在作。道德喪失。無有天理。泯滅人性。無論是公務人員或一般民眾。順天地行。遵守國法。公僕良民者是。「天有天規」。「地有地律」。「世間有王法」。總是「貪慾」這是墮餓鬼道的主要原因!
二、「慈悲觀」:
佛言:瞋者墮「地獄道」。「眾生瞋恚心重者。勸修慈悲觀」。一念瞋心起。百障萬門開。忌妒、傲慢、瞋恚是墮地獄的主因。如此惡習。是常人常犯的罪障根源。六根不清淨。妄造十習因受地獄六交報。如楞嚴經中「十習因六交報」者是。「十習因」:淫、貪、慢、瞋、詐、誑、冤、見、枉、訟等十惡習因。「六交報」:見、聞、嗅、味、觸、思等地獄六交報。
三、「因緣觀」:
佛言:痴者墮「畜生道」。「眾生愚痴心重者。勸修因緣觀」。愚痴即是無明。無明即是一切造作之源頭。無明決定妄造諸業……迷惑造業受苦。流轉生死輪回。一念無明生。三細起六麤。十二因緣中。生死流轉門。「三細」:(根本無明)。一、無明相。二、業相。三、境界相。「六麤」:(枝末無明)。一、智相。二、名字相。三、執取相。四、相續相。五、起業相。六、業繫苦相。「十二因緣」:(三世因果):
1、無明:一念不覺。障蔽真心。
2、行:因不覺故。妄造諸業。
3、識:業種發識。牽引投胎。
4、名色:識心是名。精血是色。
5、六入:六根完具。隨境入塵。
6、觸:根塵會合。是名為觸。
7、受:對境分別。感覺苦樂。
8、愛:依所對境。起貪愛心。
9、取:慾望開展。追求妄取。
10、有:因妄取故。既成業有。
11、生:依所造業。償報受生。
12、老死:既然有生。難免老死。
「無明、行。是過去二支因。」「識、名色、六入、觸、受。現在五支果。」「愛、取、有。是現在三支因。」「生、老死。是未來二支果。」「無明、愛、取。是煩惱道。」「行、有。是業道。」「餘者皆是苦道。」「三界六道眾生在十二因緣中流轉門生死。」「辟支佛以環滅門出離三界生死輪回。」
四、「數習觀」:
佛言:散亂心者墮「無明(三惡)道」。「眾生散亂心重者。勸修數習觀。」人生無目標。六神無主。遇善隨善。遇惡隨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末法之中。惡知識者多。善知識者少。散亂心者。障深慧淺。難遇善智。縱遇善智。不信因果。不信佛說。若遇惡緣。念念增長。如履泥塗。負於重石。漸困漸重。足步深邃。果能回頭是岸。真誠懺悔。斷惡修善。先培養善心。才能成熟入道心。誠敬一分。受益一分。消業障一分。誠敬二分。受益二分。消業障二分。誠敬十分。受益十分。消業障十分。
五、「念佛觀」:
佛言:業障深重者墮「無間地獄道」。「眾生業障深重者。勸修念佛觀。」業障深重者。若誦經、拜懺、作法會、持咒、拜佛等一切佛事。都無效果。
最後一招就是真誠懺悔念佛。「內」自力。真誠懺悔。過不再犯。「外」他力。懺悔念佛。改過自新。以至誠心。懺悔念佛。業障自除。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帶業往生。「觀無量壽經」佛言:五逆十惡。臨終得遇善知識教以念佛。發願往生。十念功成。亦得生彼。「觀經」中……阿闍王子。及宋朝瑩珂法師。兩者皆犯五逆十惡。如是二人。真誠懺悔。念佛求生得遂。佛決不欺人。若真信願行。萬修萬人去。若真肯回頭。天無絕人路。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善導真教誨!慧遠是示範!藕益是明引!不二法門品文殊維摩是榜樣!」
一、「善導大師慈示:萬年三寶滅。大經住百年。九品往生眾。總遇緣不同。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即是念一切佛、一切經、一切咒!」
「善導大師云:萬年三寶滅。大經住百年。九品往生眾。總遇緣不同。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即是念一切佛、一切經、一切咒。不假方便。自得心開。華開見佛悟無生!方便接引彌陀淨土之微妙法也。善導大師這幾句話說得好。說得妙!是「真實教誨」!是「十方諸佛如來共信共願共行共證共稱讚共護念之不可思議微妙法門也」!善導大師是「彌陀化身」唐朝時候人。我們淨土宗第二代的祖師。第一代慧遠大師。第二代就是善導。晚年念佛求生淨土。真的往生了。他老人家對於這一段的經文。告訴我們。佛法一萬年是末法。三寶滅了。佛法滅了。三寶是佛法僧。這個地球上沒有了。但是「無量壽經」還在。再一百年之後。「無量壽經」也沒有了。還有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大概也是住百年。再一百年之後。這句阿彌陀佛聽不到了。沒有人念了。這個世界一切狀況。我們可想而知!佛度有緣人。不度無緣人。若真信願行。萬修萬人去。若真肯回頭。天無絕人路。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然則!縱有持戒修善、或悟了空性、或見地高明、行解相應、乃至欲求生兜率內院者等等。就是「不肯信佛念佛」、「不肯發願念佛求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此皆非「淨土之機」!因自心發生障礙!佛亦無由垂慈接引也。故謂:九品往生眾。總遇緣不同。昔有人問善導大師云:佛光普照。惟攝念佛者。有何意?善導大師答云:此義有三:一、「明親緣」:眾生起行。身常禮敬佛。佛即見之。口常稱念佛。佛即聞之。意常想念佛。佛即知之。眾生憶念佛者。佛亦憶念眾生。彼此三業。不相捨離。故曰親緣也。二、「明近緣」:眾生願見佛。佛即應現目前。故曰近緣也。三、「明增上緣」:眾生稱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諸邪業繫。無能礙者。故曰增上緣也。諸餘眾善。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故無量壽經唯明專念彌陀名號。故彌陀經一日乃至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又十方諸佛證誠不虛也。當知!莊嚴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自行化他。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須知!文殊普賢尚有求生之偈。馬鳴龍樹亦有願往之文。智者永明莫不垂文著論、闡明至理。深勸後人。阿伽陀藥。萬病總持。絕待圓融。不可思議。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矣。又古今禪宗祖師皆密修淨土!圓滿佛果。理在此也!義在此矣!以是之故!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又欲求生淨土者。不可不知!願深思之!南無阿彌陀佛。」
二、「慧遠大師東林念佛堂有123個人往生!多數皆為在家居士!都顯上品相!善財童子五十三參!53個善知識中。出家眾只有6個!其餘皆為在家眾!」
我們在《觀經》上看到。韋提希夫人往生。韋提希沒有出家。她是在家女眾。上輩往生。這就說明她是心出身不出。再看《往生傳》裡面。你看看遠公大師的東林念佛堂。東林念佛堂有不少居士參加這個。(他一百二十三個人)。他有在家眾。劉遺民沒出家。他當年在念佛堂三次見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給他摩頂。阿彌陀佛衣服還蓋到他身上。都是上品的相。所以這個也沒有出家。再看看我們這部經。這部經很有味道。前面列的這些大德。賢護等十六正士。這十六個人是等覺菩薩。跟觀音勢至、文殊普賢一樣。在家菩薩。十六位統統是在家菩薩。等覺菩薩。那怎麼不是上上品往生?這些你只要仔細去觀察。我們在家同修信心就起來了。遠公大師往生。他老人家一生三次見到西方極樂世界。沒有跟任何一個人說。這都是祖師給我們做出的模範。我們遇到一點點小事情趕快宣揚。唯恐別人不知道。這是錯誤。你看祖師三次在定中看到。就是在念佛止靜的時候看到西方極樂世界。從來不說。最後往生那一次西方境界又現前。他才說出來。他說西方世界境界現前了。過去看過三次。他說我一定會往生。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他。跟在阿彌陀佛後面的都是熟人。有佛陀耶舍。有慧持法師、慧永法師、劉遺民居士。都是蓮社先往生的。跟著阿彌陀佛一起來接引他。劉遺民還說:老法師你發心發得早。你怎麼來得這麼晚?他們先去了。這些人都是上上品往生的。上輩上品的。在這個地方給諸位說明。就是在家居士要發心。要知道得很清楚。你再看《華嚴經》五十三參。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參是五十三位善知識。這五十三個人。我們從事相上來看。這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參訪吉祥雲比丘。初住菩薩。海雲比丘。二住菩薩。妙住比丘是三住菩薩。實際上前面三個是出家人。後面有三個出家人。出家人只有六個。(五十三位善知識。只有六個出家。其餘統統是在家人)。這些都是說明在家學佛是大有可為。大有成就。決不輸在出家人後面。所以一定要勇猛精進。如教修行。這比什麼都重要。
三、「藕益大師慈示:何為真能念佛?藕益大師示念佛法門!」
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深信力行為要耳。佛云: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天台云:四種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雲棲云:一句阿彌陀佛。該羅八教。圓攝五宗。可惜今人。將念佛看做淺近勾當。謂愚夫愚婦工夫。所以信既不深。行亦不力。終日悠悠。淨功莫克。設有巧設方便。欲深明此三昧者。動以參究誰字為向上。殊不知現前一念能念之心。本自離過絕非。不消作意離絕。即現一句所念之佛。亦本自超情離計。何勞說妙談玄。只貴信得及。守得穩。直下念去。或晝夜十萬。或五萬三萬。以決定不缺為準。畢此一生。誓無變改。若不得往生者。三世諸佛便為誑語。一得往生。永無退轉。種種法門。咸得現前。切忌今日張三。明日李四。遇教下人。又思尋章摘句。遇宗門人。又思參究問答。遇持律人。又思搭衣用缽。此則頭頭不了。帳帳不清。豈知念得阿彌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極則教理。都在裏許。千七百公案。向上機關。亦在裏許。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三聚淨戒。亦在裏許。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復起貪瞋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真能念佛。不復妄想馳逐。即大禪定。真能念佛。不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試自簡點。若身心世界猶未放下。貪瞋痴念猶自現起。是非人我猶自掛懷。間斷夾雜猶未除盡。妄想馳逐猶未永滅。種種他歧猶能惑志。便不為真念佛也。要到一心不亂境界。亦無他術。最初下手。須用數珠。記得分明。刻定課程。決定無缺。久久純熟。不念自念。然後記數亦得。不記亦得。若初心便要說好看話。要不著相。要學圓融自在。總是信不深。行不力。饒汝講得十二分教。下得千七百轉語。皆是生死岸邊事。臨命終時。決用不著。珍重。
四、「(維摩詰經)云何菩薩入不二法門?文殊無言!維摩杜口!正是遙契釋迦拈花!迦葉微笑之心傳!正是真禪!真密!真淨之真義也!」
「維摩詰經不二法門品第九」
爾時。(維摩詰)謂眾菩薩言:諸仁者。云何(菩薩入不二法門?)各隨所樂說之。
1會中有《菩薩名法自在說言》:
諸仁者。生滅為二。法本不生。今則無滅。得此無生法忍。是為入不二法門。
2《德守菩薩曰》:
我。我所為二。因有我故。便有我所。若無有我。則無我所。是為入不二法門。
3《不眴菩薩曰》:
受。不受為二。若法不受。則不可得。以不可得故。無取無捨。無作無行。是為入不二法門。
4《德頂菩薩曰》:
垢淨為二。見垢實性。則無淨相。順於滅相。是為入不二法門。
5《善宿菩薩曰》:
是動是念為二。不動則無念。無念即無分別。通達此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6《善眼菩薩曰》:
一相無相為二。若知一相即是無相。亦不取無相。入於平等。是為入不二法門。
7《妙臂菩薩曰》:
菩薩心聲聞心為二。觀心相空如幻化者。無菩薩心無聲聞心。是為入不二法門。
8《弗沙菩薩曰》:
善不善為二。若不起善不善。入無相際而通達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9《師子菩薩曰》:
罪福為二。若達罪性。則與福無異。以金剛慧。決了此相。無縛無解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10《師子意菩薩曰》:
有漏無漏為二。若得諸法等。則不起漏不漏想。不着於相。亦不住無相。是為入不二法門。
11《淨解菩薩曰》:
有為無為為二。若離一切數。則心如虛空。以清淨慧。無所礙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12《那羅延菩薩曰》:
世間出世間為二。世間性空。即是出世間。於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為入不二法門。
13《善意菩薩曰》:
生死涅槃為二。若見生死性。則無生死。無縛無解。不然不滅。如是解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14《現見菩薩曰》:
盡不盡為二。法若究竟。盡若不盡。皆是無盡相。無盡相即是空。空則無有盡不盡相。如是入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15《普守菩薩曰》:
我無我為二。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見我實性者。不復起二。是為入不二法門。
16《電天菩薩曰》:
明無明為二。無明實性即是明。明亦不可取。離一切數。於其中平等無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17《喜見菩薩曰》:
色色空為二。色即是空。非色滅空。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識。識空為二。識即是空。非識滅空。識性自空。於其中而通達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18《明相菩薩曰》:
四種異空種異為二。四種性即是空種性。如前際後際空。故中際亦空。若能如是知諸種性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19《妙意菩薩曰》:
眼色為二。若知眼性於色不貪。不恚。不癡。是名寂滅。如是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為二。若知意性於法。不貪。不恚。不癡。是名寂寂。安住其中。是為入不二法門。
20《無盡意菩薩曰》:
布施回向一切智為二。布施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如是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回向一切智為二。智慧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於其中入一相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21《深慧菩薩曰》:
是空是無相是無作為二。空即無相。無相即無作。若空無相無作。則無心意識。於一解脫門。即是三解脫門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22《寂根菩薩曰》:
佛。法。眾為二。佛即是法。法即是眾。是三寶皆無為相。與虛空等。一切去亦爾。能隨此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23《心無礙菩薩曰》:
身。身滅為二。身即是身滅。所以者何?見身實相者。不起見身及見滅身。無二無分別。於其中不驚。不懼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24《上善菩薩曰》:
身口意善為二。是三業皆無作相。身無作相。即口無作相。口無作相。即意無作相。是三業無作相。即一切法無作相。能如是隨無作慧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25《福田菩薩曰》:
福行罪行不動行為二。三行實性即是空。空則無福行。無罪行。無不動行。於此三行而不起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26《華嚴菩薩曰》:
從我起二為二。見我實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則無有識。無所識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27《德藏菩薩曰》:
有所得相為二。若無所得。則無取捨。無取捨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28《月上菩薩曰》:
闇與明為二。無闇無明。則無有二。所以者何?如入滅受想定。無闇無明。一切法相。亦復如是。於其中平等入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29《寶印手菩薩曰》:
樂涅槃不樂世間為二。若不樂涅槃不厭世間。則無有二。所以者何?若有縛。則有解。若本無縛。其誰求解。無縛無解。則無樂厭。是為入不二法門。
30《珠頂王菩薩曰》:
正道邪道為二。住正道者。則不分別是邪是正。離此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31《樂實菩薩曰》:
實不實為二。實見者尚不見實。何況非實。所以者何?非肉眼所見。慧眼乃能見。而此慧眼。無見無不見。是為入不二法門。
如是諸菩薩各各說已。問文殊師利: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文殊師利曰:】
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於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詰: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時【維摩詰默然無言】。
【文殊師利歎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說是入不二法門品時。於此眾中五千菩薩。皆入不二法門得無生法忍。
「結語」:維摩詰經不二法門中。文殊師利曰: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曰: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時維摩詰默然無言。文殊歎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觀斯是知。文殊無言。維摩杜口。正是遙契。釋迦靈山拈花。迦葉微笑之心傳也。
「真信願行!求生淨土!要在真看破!真放下!不肯回頭是岸!西方三聖現前!也救不了汝?」
1、佛教我們真信願行!求生淨土!汝三心兩意?
2、佛教我們看破放下!念佛求生!汝心戀紅塵?
3、佛教我們淨業三福!生彼國土!汝不肯照作?
4、佛教我們ㄧ心不亂!生極樂國!汝懷疑夾雜?
5、佛教我們ㄧ向專念!阿彌陀佛!汝不肯信用?
6、佛教我們ㄧ心繫念!阿彌陀佛!汝妄想馳逐?
7、佛教我們善護三業!背塵合覺!汝背覺合塵?
8、佛教我們斷貪瞋痴!改過遷善!汝無惡不作?
9、佛教我們斷四惡語!正語正業!汝我行我素?
10、佛教我們斷殺盜淫!趨吉避凶!汝不肯回頭?
無極大道。易往無人。妄心不得。直心自得。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六塵說法。理事分明。緣起性空。體用無殊。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性真常中。性覺妙明。本覺明妙。性覺必明。妄為明覺。反聞自性。成無上道。憶佛念佛。復歸本鄉。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樂邦有路!起信即生!」
「一葉知千秋- – -ㄧ聞千悟- – -一時頓捨!」
末法時代。道德低落。倫常失守。不信因果。貪瞋痴慢。充滿世間。善少惡多。正薄邪重。志性無定。習惡者多。縱發善心。須臾即退。若遇惡緣。念念增長。舉心動念。無非是罪。業因果報。屢試不爽。一飲一啄。莫非前定。種豆得豆。種瓜得瓜。影必隨形。響必應聲。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機未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無極大道。易往無人。妄心不得。直心自得。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禮佛ㄧ拜。滅罪河沙。念佛ㄧ聲。福壽無量。反聞自性。成無上道。反念自性。復歸本鄉。
業障深重。病魔業障。纏繞身心。業報現前:
一、輕者:身苦病痛。坐臥不安。悶悶不樂。
二、次重:心神散亂。口氣錯亂。略有失智。
三、重者:身心俱苦。生不如死。又死不去。
「老師慇懃叮嚀:」
得聞「地藏菩薩名」。永不歷三惡道苦。何以得知。「地藏經」言:業力甚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是故眾生。莫謂小惡。以為無罪。身死之後。纖毫受之。地藏菩薩言:未來現在。一切眾生。臨命終時。若得聞ㄧ佛名。或ㄧ菩薩名。或ㄧ辟支佛名。無論有罪無罪。循即解脫。永不歷三惡道苦。「觀無量壽經」佛告阿難:此經名「觀極樂國土無量壽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亦名「淨除業障生諸佛前」。汝當受持。勿令忘失。行此三昧者。現身得見。無量壽佛。及二大士。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聞佛名。二菩薩名。除無量劫。生死之罪。何況憶念。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分多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則是持無量壽佛名。因果不可改。因果皆自擔。智慧不可賜。智慧皆自修。真法不可說。真法皆自證。無緣不能度。大道皆自緣。業障要自己消。福報要自己修。煩惱要自己斷。生死要自己了。佛度有緣人。不度無緣人。若真信願行。萬修萬人去。若真肯回頭。天無絕人路。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樂邦有路。起信即生。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君子之道: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
壹、「上上根及上中下根學佛之人須知!」
「華嚴經」云:一切諸佛剎。平等普嚴淨。眾生業行異。所見各不同。「法華經」云:十方佛土中。惟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眾生處處著。引之令得出。「維摩詰經」云: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諸羣生。「維摩詰經入不二法門中……文殊無言!維摩杜口!正是遙契釋迦靈山拈花!迦葉微笑之心傳也。」然則。一念無生!入不二法門!得無生法忍!非凡夫所行境界。非凡夫的心裡所能想像!亦不是世間的言論所能指陳。所謂:「心行處滅!言語道斷!」這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所以「法華經」云:「惟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如來說一音。眾生隨類解。即此意也。
故知。眾生根器故。佛開方便門。上上根及上中下根學佛之人。不可不知!果能如師所說:依教奉行。如理如法修行。調伏其心。捨本惡性。不久自當。得證道果。如下:
【下根人】:
應先從人道之【孝親尊師】做起。奠定根基。再契合【五戒十善】。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乃至【四禪八定】下工夫。此是三界六道眾生之【我執】根基也。
【中根人】:
亦名【小乘人】。聲聞人。修無我心。與【四聖諦法】相應。緣覺人。修無我心。與【十二因緣法】相應。此是四聖法界二乘人之【空執】根基也。
【上根人】:
亦名【大乘人】。又名尚未明心見性。法眼未圓之權教菩薩也。修菩提心。與【六度萬行】相應。此是四聖法界大乘人之【法執】根基也。
【上上根人】:
亦名【一乘人】。亦名明心見性法身大士。是佛眼具足。覺了法性之實教菩薩。四十一品法身大士也。
然則。法身大士雖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習氣尚未永斷!有四十一品無明生相要斷要破!故智者言:斷一品無明!得一品中道。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是故師言:真如廣大!五乘不測其邊。法性高深!十地莫窮其際。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弗測所闚。故知。四十一品法身菩薩。皆修文殊【十波羅蜜】。普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圓滿佛果。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云: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已證等覺之善財及華嚴海眾。普賢菩薩皆勸其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圓滿佛果。
「法華經普賢勸發品」云:普賢問佛:世尊。若有眾生。於如來滅後。云何能得是法華經?佛告普賢:若有眾生。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當得是法華經。一者為諸佛護念。二者植眾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發救一切眾生之心。善男子。善女人。如是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必得是經。
觀斯是知。華嚴法華乃是大乘圓頓教。其最後還歸極樂。始能圓滿佛果。故「無量壽經」云:諸大菩薩。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住深禪定。悉睹無量諸佛。於一念頃。遍遊一切佛土。得佛辯才。住普賢行。
【淨土法門】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三根普被。聖凡齊收。「上上根不能越其閫!下下機亦能登其域!」上至等覺菩薩!下至五逆十惡凡夫眾生!果能【真信願行】求生淨土。決定萬修萬人去。淨土法門以往生為主。隨緣隨分。專精其志。佛絕不欺人。否則。求昇反墜。乃至誤耳。非佛咎也。
貳、「冤親債主十大成因!解冤釋結懺悔念佛求生!」
眾生的冤親債主(業力)。都是累世以來。自己的心境和行爲所衍生的。
一、「盛怒結冤。言語傷人。」
二、「有意無意。得罪鬼神。」
三、「結冤討債。成ㄧ家人。」
四、「預謀殺害。積怨尤深。」
五、「氣衰病重。冤業干擾。」
六、「欠命還命。欠錢還錢。」
七、「嫌棄討厭。傷害生命。」
八、「貪愛肉食。病從口入。」
九、「自私自利。惡多善少。」
十、「修行得力。障礙考驗。」
「如何化解冤親債主?」
別人欠我的。ㄧ律捨棄。我欠別人的。盡量歸還。並把所修功德回向他們。
「懺悔偈」: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回向偈」:
願懺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
「往生偈」: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華為父母。華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我佛慈悲!三根普被!隨機施化!普利群萌!」
不變隨緣十界升沉迴異。隨緣不變一心體用無殊。眾生根緣成熟。現身說法。助其得度。眾生根緣未熟。隨緣自在。鑑機利生。
1、幫助「四惡趣眾」:
轉惡為善。去邪歸正。改過遷善。趨吉避凶。
2、幫助「人天道眾」:
轉善為正。斷見思惑。轉凡成聖。出離三界。
3、幫助「小乘道眾」:
生菩提心。弘法利生。六度萬行。隨機施化。
4、幫助「大乘道眾」:
轉正為淨。究竟涅槃。斷塵沙惑。入如來地。
5、幫助「一乘道眾」:
德遵普賢。般若為導。淨土為歸。圓滿佛果。
6、幫助「極樂道眾」:
圓見四土。圓見三身。圓證三不退。親見三聖。直就下凡。不變隨緣。隨緣不變。普利群萌。
「老師苦口婆心殷勤叮嚀慈示老實念佛心要!」
念佛無撇步!要在真誠一心!此是念佛心要!縱然「不識字」!或是「無道根」!「無功夫」!
「真信」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真願」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真行」一句彌陀心口合一。
真能「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一心正念。直下念去。久久純熟。不念自念。心行處滅。言語道斷。念到一念不生!
業障不消而自消。煩惱不斷而自斷。
道果不證而自證。生死不了而自了。
眾苦不滅而自滅。諸樂不求而自得。
決定「近證圓通」!「遠成佛道」!
自自然然證見諸法實相!
自自然然證見極樂世界!
自自然然證見阿彌陀佛!
持名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實相念佛!真能ㄧ心持名念佛!觀想觀像實相三者自見!自自然然圓見四土!自自然然圓見三身!自自然然圓證三不退!自自然然親見西方三聖!
切戒!未ㄧ時(未明心見性)。切莫妄求感通。這是修道者最大的障礙及疑惑!
「疑」。是菩薩最大的障礙與煩惱及生死!當知!達一時(已明心見性)。感通不求自得。若是未達ㄧ。則妄求感通!內神通外鬼!既容易著魔!隨魔影生相!隨魔音起舞!不依正覺。修三摩地。便落在邪見外道之境!因自心發生障礙!佛亦無由垂慈接引也。
觀世音菩薩教眾:凡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大勢至菩薩誨眾:反念念自性。復歸本家鄉。二大菩薩皆是引眾回頭是岸對內心地下功夫!吾人果能反聞自性反念自性對內心地下功夫!
焉無消業障!斷煩惱!證道果!了生死之理!豈無近證圓通!遠成佛道!而遠被當來之時!我說是語。修淨業者。諦聽諦聽!依教奉行!真信願行。老實念佛。同生極樂!遠被當來!弘法利生。續佛慧命。荷擔如來家業!盡遵西方三聖。大悲願力。相應無礙!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舌根」:口念彌陀聖號。念得清清楚楚。
「耳根」:聽得彌陀聖號。聽得清清楚楚。
「意根」:記得彌陀聖號。記得清清楚楚。
如是「舌、耳、意三根攝心ㄧ處。清清楚楚。」
「眼根」:自然不會亂視。
「鼻根」:自然不會亂嗅。
「身根」:自然恭敬天地。
如此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無有間斷。畢命為期。決定近證圓通。遠成佛道。近益現前。遠被當來。十即十生。百即百生。萬修萬人去。佛決不欺人。修淨業者。不可不知。願深思之!願深思之!
「禮佛、念佛、參禪、持咒、誦經、拜懺的真義是什麼?」
諸佛如來大開方便之門:「禮佛、念佛、參禪、持咒、誦經、拜懺等。」
皆是引眾「回頭是岸」!「復歸心性」而已矣。我等眾生。無量劫來。迷惑造業。無量無邊。一念不覺。妄造諸業。長劫輪回。於六道中。是故諸佛。開方便門。引眾入道。復歸本鄉。善護三業。根本之道。三世諸佛。成佛道基。
諸佛如來大慈悲心。觀機助眾。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永離惡道。得生佛前。
1、「幫助四惡趣眾」:
轉惡為善。棄邪歸正。改過遷善。趨吉避凶。
2、「幫助人天道眾」:
轉善為正。斷見思惑。轉凡成聖。出離三界。
3、「幫助小乘道眾」:
生菩提心。弘法利生。六度萬行。隨機施化。
4、「幫助大乘道眾」:
轉正為淨。究竟涅槃。斷塵沙惑。入如來地。
5、「幫助一乘道眾」:
德遵普賢。般若為導。淨土為歸。圓滿佛果。
6、「幫助極樂道眾」:
圓見四土。圓見三身。圓證三不退。親見三聖。直就下凡。不變隨緣。隨緣不變。普利群萌。弘法利生。續佛慧命。荷擔如來家業。盡遵西方三聖。大悲願力。相應無礙。
一、「禮佛」:不是彎下身體。是在放下傲慢。
迷者。雖日日禮佛。貪瞋痴慢疑照作。
悟者。禮佛中放下貢高我慢斷障除妄。
二、「念佛」:不是聲音數量。是在清淨心地。
迷者。雖日念佛號數萬聲。殺盜淫妄酒照作。
悟者。念佛中ㄧ念相應!念念相應!佛印相契。
?
Resources:
This article is shared fro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