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節錄(十)

【文殊師利,是地藏菩薩摩訶薩,於過去久遠不可說、不可說劫前,身為大長者子。時世有佛,號曰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

這裏敘述地藏菩薩最初發心時的緣起。長者在中國舊社會就叫老先生或老員外。在印度就叫長者。要具足十種德的方叫長者。(一)姓貴:印度就是婆羅門,剎帝利才叫貴姓,貴族之姓。(二)位高:一定做大官,社會地位很高。(三)大富:一定是個大財主。(四)威猛:要威嚴肅備。(五)智深:要有深深的智慧。(六)年耆:年齡要大是老年人。(七)行淨:行為清淨。(八)禮備:一舉一動合乎禮節。(九)上歎:國王讚歎。(十)下歸:全國人民歸仰,具足這十種德才能稱長者。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師子奮迅這比喻佛德。師子能伏百獸,佛亦如是,能伏九十六種外道。奮就是振動身毛,脫去塵土。迅是前進後退,非常快速,其他的獸類,要想退步的時候,牠得轉身,師子不然,要進就進,要退馬上就退,不要轉身。這是比喻佛法奮除一切微細煩惱,這叫振奮。再講佛的迅,出定入定非常迅速,我們要學入定,還不容易得定。得到定要出定還很費勁,佛不是,要入定就入定,要出定就出定。等於師子要進要退一樣快速自在。故名師子奮迅。這是喻佛有師子奮迅的德用。具足萬行是具足萬種行門的功德統統修行圓滿了。文殊師利!佛再叫一聲當機者,地藏菩薩這尊大菩薩,在過去久遠不可說不可說劫前,這個劫太久遠了,那個時候,他最初發心,身份是大長者的兒子,系屬名門,當時這個世界有一尊佛在世,這尊佛德號是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具足萬行,是所立之法:因師子奮迅三昧,能夠順利廣修六度萬行,速得圓滿,中途不遭外魔所阻。以萬行的因華,而莊嚴清淨無上的果海,所以叫做獅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梵語多陀阿伽畎,是佛十種尊號之一。如即真如,乘真如之道來教化人間,所說所行,一切真實,並無虛妄,此一期教化完畢即成等正覺,故名「如來」。

【時長者子,見佛相好,千福莊嚴,因問彼佛:作何行願,而得此相?】

當時這個長者子,他有善根,佛出世他要親近佛,一看這佛相好莊嚴,十法界當中,每一界都具有十善業,每一業各得一福,十法界共得百福,佛為證得無上菩提的果位,已經遠超過十法界所修的善業。因此故說千福莊嚴。這是見果要問因,那個佛「相好莊嚴」是修什麼樣的行業,立了何等的宏願,才能得到如此千福莊嚴的相貌呢?觀無量壽經云:「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又曰:「無量壽佛有八萬四仟相,一一相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

時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告長者子:欲證此身,當須久遠度脫一切受苦眾生。

當時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告訴他說:「你想要證得我這個莊嚴的佛身相,就必須久遠度脫一切受苦眾生才能得到」。地藏經文字很淺顯,一看就看得懂,一切大乘佛法都在這一句話裏面,沒有說兩句法,所以佛法不在多言,有些人聽了很多大乘經,仍不知其所以然,就是因沒有將重點聽進去。例如:「發菩提心、行菩薩道。」這一句就叫妙法,為什麼呢?因為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就會成佛。一切大乘佛法都得發菩提心。發菩提心要具足三種心:「長遠心」,你要度眾生,得發長遠心!不能今天發心要度眾生,一遇困難阻礙,半途而廢退了心,這怎能成就佛果呢,所以一定要發長遠心度脫眾生成佛道,叫做「第一心」。把眾生的分段生死、變易生死了脫了,這才叫度脫眾生成佛。並不是度眾生到人天道中享福,也不是度眾生得個二乘果位。而且不是度幾個眾生,而是要一切眾生都能度脫。這「一切」兩個字甚深廣大。這一句就是三種心之一的「廣大心」。度脫兩字就是「第一心」,具足這三種心:(長遠心、第一心、廣大心)才叫發菩提心。發了菩提心,才算真正的行菩薩道。

 

Above is shared from the following source: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6781776060

《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節錄(九)

【佛告文殊師利: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草木叢林、稻麻竹葦、山石微塵,一物一數,作一恆河;一恆河沙,一沙一界;一界之內、一塵一劫,一劫之內,所積塵數,盡充為劫,地藏菩薩證十地果位以來,千倍多於上喻。何況地藏菩薩在聲聞、辟支佛地。】

在這一段文殊菩薩是當機者,佛不但告訴文殊菩薩以及小果聲聞天龍八部,也告訴我們這些屬於未來的眾生。三千大千世界,為一尊佛所教化的範圍,於世界海當中,一個須彌山、一個四大部洲、一個四天王天一個日月、一個六欲天、一個初禪天,為一小世界。如是增至一千個小世界,覆以二禪,其中日月等亦各為一千,為一小千世界。累積一千個小千世界,覆以三禪,其中日月亦各增至百萬,名為中千世界。累積一千個中千世界,覆以四禪,其中日月等亦各增至萬億,為名大千世界。言三千者,因為三次言千,所以總計叫做三千大千世界。這樣一個三千大千世界裏,所有一草一木及叢林、稻麻、竹子、蘆葦,把山石都碎成微塵,把三千大千世界的這些物,每一物作一數,算作一個恒河,每一個恒河都充滿沙子,每一粒沙子算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再把這個三千大千世界裏的每一粒微塵,再算一個劫。再把這一劫之內所積的微塵,每一粒微塵再算一個劫。這個時間簡直長得不可思議。然而這尊地藏王菩薩,證十地果位以來的時間,遠超過上面譬喻千倍以上的時間。何況從發心以至於十地,其中必須經過乾慧,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心,小果中的聲聞、辟支佛等階段。這正顯出地藏菩薩廣修勝行所歷時間的長遠,時間既久,功行必定也很深,所以能夠現出種種不可思議神妙境界的事。

【文殊師利,此菩薩威神誓願,不可思議。】

這一位地藏菩薩,他的威德,他的神通,他的弘誓,他的大願,實在不可思議,把它總結起來讚歎地藏菩薩,也就是告訴我們,教我們認識這位大菩薩,教我們對於這一位大菩薩生信仰心。

【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菩薩名字,或讚歎、或瞻禮、或稱名、或供養,乃至彩畫刻鏤塑漆形像,是人當得百返生於三十三天,永不墮惡道。】

假如在將來的世界中,有善男信女聽聞地藏菩薩聖號,即是有善根的男子、女人。這個「聞」就是他的善根,沒有善根的話,例如你印了地藏經結緣,他也不看,送給他他也沒來請回去。所以沒善根就「聞不到」地藏菩薩的名,那麼聞到地藏菩薩的名字,你就要修行,這地藏經告訴您怎麼修行?這全是一種事相。它是密宗的經典,密宗的經典都是注重於事相,那怎麼修行呢?或者稱揚讚歎、或者瞻仰頂禮、或者稱念聖號、或者廣修供養、或者圖繪雕刻摹塑地藏菩薩聖像,這種人當得壹佰次返還生在三十三天,享天福快樂,而且永遠都不會墮落在三惡道之中。「刻鏤」就是用木材雕刻。「塑漆」是用泥塑造的像。漆就是那種脫胎的像,或叫「脫紗」。因為這個人在地藏菩薩面前種了善根,雖在人天道上常往來,還是常常念地藏菩薩的名字,誦念地藏菩薩的經典。這樣就永遠不會墮落三惡道中。這是釋迦世尊對我們大慈大悲,只怕我們得到利益慢了,也許有人會生疑惑,就是我們學大乘佛法,要度一切眾生成佛,我們學佛的目標不是這人天乘,怎麼佛陀這麼大慈大悲,卻要把我們度到人天道中恒常往來,只學這人天乘的果報,就連小果聲聞都比不上!這那裏是大乘佛法呢?這下面會講到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事,而要行菩薩道,一定要在人天道,你看佛陀示現人間成佛,而報母親大恩於天上。要是墮在三惡道,痛苦交煎,菩提心發不起來,菩薩道沒法子行。佛陀不是叫我們求人天福報,而是要我們在人天道中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想要如此,當然先保證你不會墮落三惡道.

 

Above is shared from the following source: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6781776060

《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節錄(八)

【佛告文殊師利:吾以佛眼觀故,猶不盡數。】

佛說你雖然神通智慧第一,你還是菩薩,拿你菩薩的智慧神通是測度不出來有多少眾生的。就拿我的佛眼來觀察,也不能盡其數,佛的眼真觀察不出來嗎?佛說法有真實。有權巧方便,不是佛眼觀不出數目,這是用權巧方便在說法,其目的在強調這法會裏的數目之多,主要在形容地藏菩薩的功德之大。

【此皆是地藏菩薩久遠劫來,已度、當度、未度,已成就、當成就、未成就。】

已度則已成就,就是指十方世界來的那些諸佛。不但已經度了,而且成就了成佛了。當度、當成就,「當」字不做當來,是當今之意,當今度的,雖然還沒有成佛,但已經成了菩薩,這是當度、當成就。未度者,就是還沒有把他度成佛。未成就者,就是還沒有成佛。就是前邊所招感來的那些天眾、龍眾、鬼神等眾。這就是地藏菩薩久遠劫來所成就的功德。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我已過去久修善根、證無礙智。】

文殊菩薩係諸佛之師,從無量無數劫來,經過長久廣修眾善,立下身口意堅固的善事根基,早已證得無礙智。所謂無礙智就是無量智,亦是了知一切眾生無量無邊的差別名相。怎麼叫做無礙,這有二種相。智慧本來無相,為欲令眾生了解才假立名字之相。這個相叫做義相;是義理之相,不是真實之相。依義理上講的這個相有二義:(一)者叫做「無著」,(二)者叫做「無礙」。見眾生界自性清淨叫做無著。亦叫無著智。例如釋迦牟尼佛成了佛,他看一切眾生都是佛,眾生界本來是無量差別的,但是你能看到他的自性清淨,這就是那個無著智。這無著智也叫做如理智。「如」者相合之意,相稱之意,跟真如之理相稱相合叫做如理智。這講的如實,這也叫「根本智。」無礙者:能以通達無量無邊界名無礙,也叫後得智。證了無學位,根本智起了後得智的妙用。

【聞佛所言,即當信受。小果聲聞、天龍八部、及未來世諸眾生等,雖聞如來誠實之語,必懷疑惑。設使頂受,未免興謗。唯願世尊、廣說地藏菩薩摩訶薩,因地作何行?立何願?而能成就不思議事。】

文殊菩薩已於過去久遠成等正覺,名字叫龍種上佛,因為早經證得無礙之智,徹悟佛佛道同之理,所以能夠聞佛所說,即毫無疑慮的信受奉行。可是小果聲聞、緣覺以及天眾、龍眾及八部鬼神,以及未來世諸眾生等,也就是指我們。他們聽了佛經都知道佛經上佛所說的誠實之語,可是內心還是會感到疑惑不解,他想不通地藏菩薩怎麼度了那麼多的眾生,而且還度了這麼多的佛,而自己怎麼沒有成佛呢?假使要這些小果聲聞、天龍八部以及未來世眾生等,頂戴受持,他因疑惑不解所以難免興起毀謗的罪過。請佛陀世尊慈悲,仔細廣泛的宣說這位地藏菩薩摩訶薩,他在因地之中他修的是何種行門,他立了何種大願!所以能成就這樣不可思議境界的事。疑惑眾生見不可思議事,難免見果問因,沒有因不會有果,所以講經說佛法得講因果。修行一定要先立願,立願引行才能成就。

 

Above is shared from the following source: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6781776060

地藏菩薩本願經—《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節錄(七)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汝觀是一切諸佛菩薩及天龍鬼神,此世界、他世界,此國土、他國土,如是令來集會到忉利天者,汝知數不?】

爾時就是十方世界及娑婆世界天龍八部雲集於忉利天宮的時候,這個時候大眾雲集,遍滿虛空法界,數目如此之多非大智者不能知其數;所以佛陀起問文殊師利法王子,梵語「文殊師利」華言妙德,亦譯妙吉祥,他的功德不可思議叫妙德,因此你能聞此名、見其相,乃至禮拜供養,都能得到不可思議的吉祥,叫妙吉祥。世尊對於一切世出世法盡得通達自在。因此稱佛陀為法王。文殊菩薩從佛所說正法而生,是法王的長子。於菩薩聖位上算是智慧第一,等於國王的太子,佛稱法王,他是法王之子故名法王子。菩薩摩訶薩,「摩訶」就是大,佛陀告訴文殊師利菩薩說:「你觀看觀看,現在在這忉利天裏,十方世界的諸佛以及菩薩,還有天眾、龍眾、鬼神等眾,這個娑婆世界及十方世界的國土眾生,這麼多眾生今天全部到忉利天集會!你知不知究竟來了多少數目呢?」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若以我神力,千劫測度,不能得知。】

「世尊」是佛十種尊號之一,以佛為世出世間,人天大眾之所欽仰尊重,所以叫世尊。「神力」亦即神通之力,具有神妙莫測,變化無窮,融通貫徹自在之力用,所以叫神力。梵語劫波,華言長時間,經上簡譯為劫。測度猶言度量。文殊菩薩回答佛陀說,依我智慧神通之刀,就是用一千劫的長時間,也測度不出來啊!」由此可見地藏菩薩的神通願力殊勝難思。

 

Above is shared from the following source: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6781776060

《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節錄(六)

【復有他方國土,及娑婆世界,海神、江神、河神、樹神、山神、地神、川澤神、苗稼神、晝神、夜神、衣神、空神、天神、飲食神、草木神,如是等神,皆來集會。】

不但娑婆世界的,而且他方無量億國土八部眾,鬼神眾也都雲集忉利天宮參聽佛說地藏菩薩的殊勝因地與願行。管理海的神叫海神。主江的叫江神。管河的叫河神、主樹的叫樹神。主山的山神,管理我們五穀的叫苗稼神。管白天的叫晝神,如是等種種各有其司的神,有的是業報所感,但有的神是大菩薩發願,擁護諸佛道場而大權示現的神王,這麼多的神王護法皆來集會。

【復有他方國土,及娑婆世界,諸大鬼王。所謂:惡目鬼王、噉血鬼王、噉精氣鬼王、噉胎卵鬼王、行病鬼王、攝毒鬼王、慈心鬼王、福利鬼王、大愛敬鬼王,如是等鬼王,皆來集會。】

更有他方國土及此娑婆世界的諸大鬼王名目。這些鬼王係由於宿世廣行布施,所以感生大鬼王,衣食充足甘美,能縱任自在而無礙,但因往昔諂曲不實的業力所牽,故而墮在鬼道,但這些惡鬼怎麼能到忉利天宮呢?那都是受了地藏菩薩的教化而來到天上。「惡目鬼王」,萬法唯心,心誠於內而形於外,心善則面目慈祥,心惡自然面目醜陋,此鬼王心存剛愎,眼睛兇惡,怒目而視如見仇敵,所以叫惡目鬼王。「噉血鬼王」:以血為飲食的鬼王。「噉精氣鬼王」:食吸人的精氣的鬼王。「噉胎卵鬼王」:當人生產時,此鬼俟產婦旁,等胎兒出生之後,取胎衣而食。「行病鬼王」,即是施行瘟疫疾病的使者鬼,眾生沒病,他讓你生個病,佛法將滅時,惡法增長,人的福報澆薄,災難流行,疾病四起!這行病鬼下降於世,令眾生眾病侵凌,這些都是惡鬼。往下來就是善鬼他本來就善,現在又跟著地藏菩薩所以更加善良。「攝毒鬼王」:世間所有金毒銀毒,草木虫蛇萬物毒氧,此鬼能攝住這些毒物,令其不能為害於眾生。「慈心鬼王」:心非常仁慈,念念護持一切眾生。「福利鬼王」:眾生沒有福利了,他去給眾生福利。「大愛敬鬼王」此鬼見人持戒修善,作一切有利有益於眾生的事,都大加恭敬讚歎,愛念護持。如是等等眾多鬼王無數,僅列舉九種,所有諸惡諸善鬼王皆來集於法會之中

 

Above is shared from the following source: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6781776060

《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節錄(五)

《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節錄(五)
【出如是等不可說不可說音已,娑婆世界,及他方國土,有無量億天龍鬼神,亦集到忉利天宮,所謂四天王天、忉利天、須燄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摩醯首羅天、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天,一切天眾、龍眾、鬼神等眾,悉來集會。】
「出如是等不可說……」是總結前文,引啟後文,前面略舉各種微妙法音,其實佛所釋放的妙音,是多到無法計數的,所以一言以喻之:「不可說不可說!」娑婆世界就是我們所住的這個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之所攝化。梵語娑婆華言堪忍,也就是說我們所住的這個世界的眾生,對於貪瞋痴種種苦患,能堪忍受。又菩薩化導一切眾生,為欲利樂一切眾生,所以對種種嫉妒怨恨眾苦逼惱,堪能忍受而不生怠退之心。「他方國土」就是除了我們娑婆世界以外,虛空中尚有無量世界的國土,為一切有情所居住的地方。無量億天龍鬼神:無量億形容數目很多,天界果報殊勝妙樂,係由往昔修五戒十善及諸禪定所感得來。這裏泛指三界諸天。龍屬水中之王,龍王有大神力,能夠變大變小。為八部眾之一,能保護國人擁護正法。鬼的種類很多,大致分兩類:一有福報的鬼,如夜叉羅剎有神通力能害人,享受人間祭祀。二是無福報之鬼,如餓鬼、咽喉如針,飢火熾燃。神,指有靈妙莫測之德者的通稱,具大勢者能夠移山倒海,小勢力者能夠隱顯變化。在天的神叫天靈,在地的叫地祗。在人間的叫做鬼神,這麼多無量億天龍鬼神,通通聚集到忉利天宮來了,這個有無量億的天龍鬼神,也還是總表。
下面就別名,都來些什麼天眾呢?「所謂四天王天」這個天呀分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我們所謂超出三界就是指這三界的天給超出。而六道輪迴都在欲界裏,且有欲界的天眾。欲界天有六層,第一層就是四天王天,第二層就是忉利天,忉利華言三十三,也就是佛說地藏經的地方。這兩個天叫地居天,沒有離開地,四天王天在須彌山半山腰。忉利天在須彌山頂,沒有離開地。須燄摩天華言時分天,為欲界第三層天,日月光所不能照,這個天上有蓮花池,以蓮花開合分晝夜,天人身上自己有光明,所以不要日月之光。從這個天以上的天都是這個樣子。「兜率天」亦叫兜率陀天,華言知足天,為欲界第四層天,分內院外院,外院是天人住的地方,內院是補處菩薩住的地方,佛陀未下生人間之前也是住在這內院。現在彌勒菩薩住在那兒,這個天的天人受補處菩薩的教化,對於五欲都知足,所以叫知足天。「化樂天」此天五欲之樂自己能隨意變化,叫化樂天,此天一晝夜等於人間八百年,是欲界第五層天。「他化自在天」,這一層天就是欲界天的天頂,梵語婆舍跋提,華言不勞做作,奪他人所化而為自由自在的受用,故叫他化自在天,魔王波旬就是這個天的天王。所謂欲界天就是指這個天尚有男女的婬欲心。這個色界天的色不是指男女之色,而是指色身,指色身非常清淨,所以叫梵天也就是清淨的天,這個色界天分四禪十八重天。
「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這是指初禪的三天,亦即離生喜樂地。也就是說初禪的天人,已經脫離了欲界婬欲等粗重雜惡諸趣,而得生在色界寂靜清淨無染的梵地,心中喜悅快樂,所以叫離生喜樂地。前面六欲天以十善戒行即得感生。梵天則除十善戒行外尚須兼修四禪八定等法。梵眾天係指梵天裏面的庶民百姓。梵輔天係指梵王的臣佐官員。大梵天係指統攝梵天庶民的大王。
「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是二禪的三天,亦即是定生喜樂地。二禪的天人,禪定勝進,定水滋潤心田,發明本有慧光,由於慧光明照,覺觀俱離,是以一切憂懸所不能逼。定久功深,故能調伏粗漏,因得此定,生極喜樂,因此叫做定生喜樂地。少光天因喜相初生,所發出的慧光尚劣,不能遍照,所以叫做少光天。無量光天,由於定功漸深,慧光漸勝,由於定中所發出的光明,隨著定的境界,遍照無窮無盡,所以叫做無量光天。光音天:二禪天天人無前五識,但用光明表達言語。以光為音所以叫光音天,又叫極光天,是二禪天天王所居住的。
「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是為三禪的三天,亦即是離喜妙樂地。由於三禪天的天人永離喜動,隨順勝定享受勝妙的快樂,所以叫離喜妙樂地。滅卻二禪天的喜動,而生出淨妙的快樂,這種樂趣不是境界,乃係出乎淨性,然而定妙淨空的樂初顯,未得廣大周遍,所以叫少淨天,是三禪天的庶民百姓。當定心輾轉增勝,能夠引發這定中的淨樂,擴充到廓然廣大,無邊無際,所以叫無量淨天,是三禪天中的臣佐官員所住。當身心遍於依正,淨樂圓融,世界身心無處不遍,因觸處都是淨樂所以叫遍淨天,是三禪天的天王所住。
第四禪中,總共有九天,前四天為實報凡夫天人所居,後五不還天,為三果聖人所居住的地方。所以後五天亦名聖人天。「無想天」,外道修無想定生到這個天,又叫外道天。這第四禪天,苦樂雙亡,心念都絕,一切妄想雜念,捨棄無餘,所以此天亦名捨念清淨地。
第四禪苦樂等受俱捨,修殊勝的靜慮,得上地定,具殊勝的福力,而得往生,故名「福生天」。禪天的壽報長遠,動經劫數,所經時間既久,所修福德必多,這些福德是人所愛樂的,也是人所愛求,既是從人積聚福德愛樂而生的所以叫「福愛天」,是四禪天中的臣佐官僚。初禪戒勝,二禪定勝、三禪慧勝、是則淨德圓明。至福愛天以後,更增勝定,由於廣大福德所感召的果報,得生勝處,所以叫「廣果天」。是四禪天中的天王。
「無想天」係外道修無想定生到這個天,所以又叫外道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這五天為純三果聖人所居的地方,這些聖人以斷除欲界九品思惑而得生此,以後永遠不復再往欲界受生,因此叫五不還天,因為這些天人已經離卻欲界染污,獲得清淨之身而居於清淨之處。所以這五天又叫五淨居天。色界天天頂就是色究竟天。「摩醯首羅天」華言大自在,別於那個他化自在天,大自在天,就是色界的天主。「非想非非想處天,」乃是無色界天最後一天。「乃至」是超略概括之意,尚有:
(一)、空無邊處天:因修空定,空掉了色界天人的色身。
(二)、識無邊處天:因色空的粗緣已無,即轉心而緣識,心與識法相應,所以叫識無邊處。
(三)、無所有處天:今則空色俱亡,識心亦滅,能所緣寂,則一無所有,故十方寂然。心與無所有法相應,故名無所有處。
(四)、非想非非想處天:也沒有思想,亦非無思想,因為不存若盡,但無下地粗想,故云「非想」。因為存而非盡,而又不達妄想無性,不入涅槃真真無想之道,故曰「非非想」,修這種定功,得生「非想非非想天」,所以叫做非想非非想處,到此已經是無色界最高的一層了。
一切的天眾、龍眾、鬼神等眾這八部眾,因宿植善根,所以幾乎佛每在一法會說法,他們都蒞臨壇場,維護道場聽佛說法。天眾龍眾,也在這八部眾之內,不是八部之外另有天眾龍眾。因為天眾龍眾最大,就標這天龍。第三是夜叉眾,華言叫飛行鬼,係飛行空中的鬼神,它飛得很快。第四乾闥婆,華言香陰,是帝釋天的音樂神,「陰」是指他的五蘊身,這一類眾生,不須段食飲食,他聞香之氣,就可長養五陰之色身。第五叫阿修羅,華言非天,舊譯無酒,新譯為非天,或無端正,有天之福,無天之德。福報與天人一樣,卻無天人的德性,因瞋業所感,容貌醜陋,因此又叫無端正。有天修羅、人修羅、畜修羅、鬼修羅四類。天類阿修羅有大勢力,口呵日月,日月失光,手搏須彌,須彌跛蹴,立地頂天,入海齊腰。性多瞋恚,常與梵天王,釋提桓因及四大天王爭權鬥戰,勝則入天宮中奪飲天甘露味,敗則潛入藕絲孔中躲避。第六叫迦樓羅:華言金翅鳥,有大勢力,扶持正法,以龍為食。第七就是緊那羅:華言疑人,是帝釋的歌神,形狀似人但頭有角。第八叫摩侯羅伽:華言大腹行,是一種腹行眾生,也叫莽神或蛇神。

Above is shared from the following source: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6781776060

《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節錄(四)

【又出種種微妙之音,所謂檀波羅蜜音、尸波羅蜜音、羼提波羅密音、毗離耶波羅蜜音、禪波羅蜜音、般若波羅密音、慈悲音、喜捨音、解脫音、無漏音、智慧音、大智慧音、師子吼音、大師子吼音、雲雷音、大雲雷音。】

放了光明雲之後,接著又放出很多極微妙好聽的音聲,也就是佛的法音。佛出世間,為利樂一切眾生故,設種種方便善巧之法,如良醫對諸病者開種種藥方,醫治諸多雜症。所以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佛為說八萬四千法門而對治之。檀就是「檀那」,華言行布施,波羅蜜譯為到彼岸,也就是由生死的此岸到達涅槃的彼岸,也就是證了佛道,轉凡成聖了生脫死叫到彼岸。「尸羅」華言持戒,要持戒才能了生脫死。「羼提」華言忍辱。修行離不開眾生,要度眾生就得修忍辱度,忍辱能度瞋恚。布施能度慳貪。持戒則能度毀犯。毗離耶華言精進,要行菩薩道一定要發菩提心度眾生,但眾生剛強成性,難調難伏,你遇見眾生難度就退道心,就懈怠,這不行,要像地藏王菩薩盡未來際修下去,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這就要用精進度。禪亦叫禪那。華言靜慮,也就是禪定,是度散亂。凡夫的心像猿猴被關在有六個窗子的屋裡,一下跳這個窗,一下跳那個窗,散亂不安。讓散亂的思慮心能靜下來。一種是萬緣放下一念清淨,這一念是清靜的思慮,所以叫靜慮。「般若」華言智慧,而這裏所謂的般若是指人人本具的智慧,不是世間上依文解義的那個智慧,這個大徹大悟悟出來的智慧叫做無師智、自然智,不是修行以後造作出來的,而是本來現成,人人本具個個不無與佛無二無別的那個智慧叫做「般若」,只因眾生人人在迷,為無明煩惱所覆,所蓋,只要你把這個無明煩惱的覆障給照空了,照透了,這本來的「般若」顯現了,般若不是外來,而是本性具有的智慧。以上這就是行菩薩道的六度,六度細開萬種行門,也就是無量行門攝歸六度,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正是依這六度而行。

底下再講這四個無量心:大慈、大悲、大喜、大捨這個「大」字怎麼講呢?就是無量與平等的意思,也就是對著無量的眾生,平等的普行六度,先發大慈心給予無量眾生安樂,並給予拔除熱惱痛苦,無量眾生是無量的差別,眾生以差別為性,但大約分成二類:(1)跟我們有緣的,叫親的眾生。(2)跟我們無緣的,叫怨緣眾生,有緣的眾生要度,無緣的眾生也要度,否則不平等,這無量心變成有量心,所以要怨親平等才叫大慈大悲。第三叫大喜無量心,喜就是歡喜,不是自己能離苦得樂而生歡喜,而是看見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心生歡喜,這個心才叫大喜。這麼說好像這個六度萬行很難行啊!其實並不難,只不過我們這個心發得不夠大,不平等,例如自己的兒女生病了,有苦惱很難過,母親馬上替他請醫生,給他吃藥,這就是悲心,一心要把兒女的病苦拔除,這個兒女的病好了,就煮好吃的東西給他吃,給他好玩的玩具,這就是慈能與樂,悲以拔苦。兒女的病好了很快樂,做母親的看見自己小孩快樂,她自己內心感覺非常歡喜,這就叫做喜心,但這個心發得太小,只對自己的兒女才有這慈悲喜,不是她的兒女就發不起這慈悲歡喜的心,因為她的心發得不夠大,不平等,所以不能叫做大慈大悲大喜,因為母親畢竟是個凡夫嘛,縱使是自己的兒女,有孝順父母的,也有較不孝順的,可那做父母的就是較疼孝順的!就不太疼不孝順的,這個也是不平等啊!這種父母親對兒女的慈悲喜,你把他擴大起來大到無量,你把他平等起來,你這個心就變成菩薩心了。這第四個心是大捨,這是更進一步的工夫,你對無量的眾生發這個慈悲喜三個心,還要把這些個相全捨掉,如果你一著相,就變成有漏的諸法,不是成佛的正因。你任運的對無量的眾生行大慈大悲大喜,而不著相,三個心的相全捨了這才叫大捨。捨那個無量的心的相,捨那個怨親平等的相,全捨了,這才真正的大捨。以上就是六度四無量心。

「解脫音、無漏音。」解脫梵語「木底」或云木叉。義譯解脫。遠離煩惱等惑業的纏縛,超脫三界無邊生死的苦果,縱任自在,無罣無礙,塵累不能拘,障染不能留,所以稱為解脫。我們凡夫在六道裏流轉生死,能出三界的有四種聖人:小乘二種、大乘二種,通通解脫了三界內的分段生死。三界外的變易生死,就只有佛獲得真正解脫。所以這個九法界呀!三乘聖人與六道凡夫對佛來講都是眾生。「無漏音」,漏是煩惱的異名。無漏就是沒有煩惱,不但三界內的煩惱沒有了,三界外的煩惱也沒有了,叫做「無漏音」。煩惱為什麼給他起名叫漏呢?漏有兩種解釋:一種叫做漏落,第二種叫做漏失。這個漏落等於房子上有個洞往下落雨水,這叫漏落。這個漏失等於做飯的鼎有個洞,把飯裏頭的水都給漏掉,這叫漏失。比如你用功修行,但你著相修行,你所修的這個功德都變成福德。結果來生轉世變成富貴人,或到天上享天福,可是天福享完了,又墮落下來了,等於房子有個洞,雨水往下漏,這叫漏落。而這個漏失呢?就是你的果報給漏掉了,本來你用功修行!功德很大,但因你處處著功德的相,結果功德就變成福德,到天上享福,享完了也沒有了,等於一鍋飯,或一鍋好湯,因鍋裏有個洞,這好湯或飯全漏光了,沒有了,這叫漏失。這是佛陀警策我們的意思。

「智慧音,大智慧音。」梵語「若那」譯為智。屬第十度,梵語般若譯為慧,屬第六度。簡擇事理,決斷無疑,真俗並照,能所皆亡,故名智慧。智慧與般若,義理雖然無異,事相確有差別,般若如母,能生萬法,智慧係從彼所生。智慧,純係自利,像二乘法門之修行,獲得出世妙智,便以為足,更不前進,安住於偏空涅槃的化城,雖然如此,但比起外道或凡夫,仍然是智慧音。大智慧則自他兼益,菩薩自雖得度,仍不捨有情,廣設種種善巧方便,化導眾生,使令安住佛法,直至了生脫死到清淨彼岸,然後自己才般涅槃。大智慧音是指大乘菩薩行法。「獅子吼音,大獅子吼音」師子,梵語僧伽彼;在群獸當中,能夠無畏降服一切,所以為獸中之王。佛陀從無數劫來修諸勝行,具足無量威德功行,所以對於一切邪魔以及外道,無所畏懼而降伏之,因此稱佛陀為人雄中的師子,或師子王,師子一吼百獸驚伏。此處師子吼音指二乘人說的出世法,大獅子吼是指大乘法門為圓頓大士說世出世間的妙法。又:自己能夠在大眾當中說決定妙法,心無所畏名師子吼。自己能於眾中演說無所畏懼,亦能施予眾生說法而無所畏懼。名大獅子吼。「雲雷音,大雲雷音。」雲是普覆之義,雷是震驚之義,佛有大慈大悲能降伏一切眾生,佛說法普度一切眾生,如雲覆虛空,所以佛說法等於大雷音一樣。前一句雲雷音,系震驚之意,比喻眾生愚痴沒有智慧,非得說個像打雷的法才能震驚覺醒,那打雷的法是什麼呢?其法有二種:一種是攝受語;一種叫折服語。要攝受眾生就說眾生愛聽的話,要說苦切語,例如:「你可不要做惡業啊,做惡業一定要墮地獄啊!」這些苦切語也就是那個震驚語,尤其是對凡夫及外道的邪知邪見,就如同打雷般的威力能震驚眾生,這是指雲雷音,喻指二乘法音。

 

Above is shared from the following source: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6781776060

《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節錄(三)

【是時,如來含笑,放百千萬億大光明雲,所謂大圓滿光明雲、大慈悲光明雲、大智慧光明雲、大般若光明雲、大三昧光明雲、大吉祥光明雲、大福德光明雲、大功德光明雲、大歸依光明雲、大讚歎光明雲,放如是等不可說光明雲已。】

是時是指十方無量諸佛及諸大菩薩等集到忉利天宮的時候,如來要發起地藏法會了,放光招集有緣之人,宣說妙法。放種種的光明,每一種光都要遍滿虛空,像雲一樣而且是遍照無量世界。無幽不燭,高山不能阻,屋瓦不能障,比日月等光強過百千萬億倍,故曰「大光明」。雲者蔭覆滋潤的意思。佛陀放光滋潤一切眾生,解除熱毒煩惱,滋潤心田的善根生長,眾生的心地得到光明,明白孝敬父母雙親的道理。在地藏經中,如來一共三次放光。這第一次為什麼要含笑放光呢?表示佛陀化緣將盡,囑累有人。該度已度,未度者已種下得度因緣。再住世對眾生也沒有利益,不是佛不住世,而是眾生的善根因緣不夠,不成熟,那怎麼辦呢?所以佛陀找了一個發大願、發大菩提心的地藏王菩薩,來度化這些未得度的眾生,所以佛陀面容含笑放光。也就是:

(1)「大圓滿光明雲」:廣大而且普遍曰大,大圓滿就是指佛的三個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是萬德齊備,福慧莊嚴,萬行週遍,種智圓成,具足一切世出世間的圓滿功德,像雲一樣到處覆蔭利潤眾生,普令眾生無畏而且安樂。

(2)「大慈悲光明雲」這是指佛的修行用功,一切行門都圓滿了,而所謂成佛就是為救度一切眾生,為救度九法界的十方無量未成佛的眾生,全部給予安樂,拔苦,所以稱為大慈悲。

(3)「大智慧光明雲,大般若光明雲。」般若念ㄅㄛ是梵音直譯。古唐音叫般若,華言智慧,兩句實際是一個意思,就是指佛陀的權實二智,一個是真實的智慧,一個權巧的智慧,佛放大智慧大般若光明雲,攝受眾生使令顯發人人本具,個個現成的本性妙智。以破除眾生一切妄念痴迷。

(4)「大三昧光明雲」:三昧華言「正定」。就是我們平常講的禪定,佛於大正定中放光明雲,照徹眾生令息狂心,安住定境受持佛法。

(5)「大吉祥光明雲」:要是你能遇到佛,你就有緣看到這光明雲,不但能消災免難,而且斷煩惱、破無明,所以叫最吉祥的光明雲。

(6)「大福德光明雲,大功德光明雲。」福德是修福的德,例如財布施上供三寶,下度眾生之修福。功德是用功修行。例如念佛、禮佛、誦經、持咒禪修等功量之德。一個是修福得培福之德。一個是用功修功之德。

(7)「大歸依光明雲」:放這種光明雲是叫眾生認識只有佛才是真正歸依處,為什麼?因為佛五住究竟(五種根本煩惱:1、見一處住地 2、欲愛住地 3、色愛住地 4、有愛住地 5、無明住地)二死永亡(分段生死、變異生死),也就是說三界以內的四種煩惱他斷盡,三界外的根本無明亦斷盡。三界內的分段生死解脫了,三界外的變異生死亦沒有了,所以只有佛才是大歸依處。你們平時到寺裏歸依:我(指道源長老)只是代表三寶給你說歸依而已,我自己也是個凡夫,不是歸依我,我也得歸依三寶,歸依佛啊!而在家弟子應該在出家眾前受歸依,歸是歸投,依是依靠,只有佛才能給眾生靠得住的。

(8)「大讚歎光明雲」:讚歎誰呢?就是讚歎佛,及佛所說的法、佛的弟子,也就是讚歎三寶,佛在世時讚歎佛等於讚歎三寶,因為他本身就是出家眾的一份子入僧數的,是僧寶之一。佛放光就是讚歎佛的功德,因為佛具足一切功德,具足一切福報,具足一切智慧,是真實功德上起的這個「佛」的名,有真實功德,自然有大名聞,佛不自己讚歎,什麼人也不會讚歎,所以佛放光明雲,叫那些善根不成熟的那些眾生,知道佛是大歸依處,具足無量功德,應該到忉利天來參加法會,應當親近佛,親近僧,聽聞佛法,這樣子讚歎,是為眾生而讚歎。佛所放的光明雲很多,多到無法說清楚,前面十種不過是略說而已。就以「不可說」來總結。

 

Above is shared from the following source: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6781776060

《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節錄(二)

【讚歎釋迦牟尼佛,能於五濁惡世,現不可思議大智慧神通之力,調伏剛強眾生,知苦樂法,各遣侍者,問訊世尊。】

這麼多無量無邊的諸佛,諸大菩薩都在稱揚讚歎我們的釋迦牟尼佛。「釋迦」是佛在印度釋迦族的姓,中國話叫「能仁」,能仁就是能慈悲仁慈的利益一切眾生。「牟尼」是他的名,華言「寂默」,謂智慧離相也。佛有大智慧叫寂滅離相,寂滅而能遠離一切相。佛又有大慈悲能仁慈利濟一切眾生,這是悲智雙運的嘉號,「嘉」者佳也,就是最好的一個德號,能仁慈悲愍利益一切眾生,但是絕對要寂默,要遠離一切「度生利生」的相,要是光只慈悲一切眾生,而不知道離相的道理,就是有能仁而沒有寂默,那就落於凡夫,所做功德都落於人天福報。如果單單寂默離相而不去慈悲利益眾生,那又落於二乘(聲聞、緣覺)的自求解脫。所以一定要一方面行慈悲,一方面要用智慧,要離相,這才叫悲智雙運,合起來才是度眾生的大乘之車,能載度很多眾生。大乘比如大車,要有兩個輪子:一個悲輪,一個智輪,要是只有一個輪子這車子會翻車,一定要悲智雙運,才能運載眾生度脫生死河到涅槃岸。我們學佛法講到那裏就要學到那裏,要是不發慈悲心不宏法利生,則不合能仁的意思;而宏法利生要是著了相,則不合寂默的意思。如說只要宏法利生就好了,不一定要離相,你不離相你就生煩惱,生貪名、貪利、貪眾生的煩惱,把煩惱夾雜在功德裏面,我們常說修學佛法要怎麼學,就是做功德就把它當功德做,不要一面做功德一面又把煩惱夾雜上去。現在的佛弟子都知道宏法利生,卻不曉得離執著名利、離執著眾生的相,這是很粗淺的煩惱。功德夾上煩惱,就像佳肴加上毒藥,自害害人。

五濁惡世;第一叫劫濁,劫者時間也,約四濁立名,這劫濁沒有另外一個法體,就是具足以下四個濁,時間變混濁了。第二叫見濁:以五利使(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為體,這五個見都不正,把我們的知見攪渾了,知見渾濁不清就叫見濁。所謂身見:我們凡夫執著這個身體是我,依著這個「身見」去造種種的業。「邊見」:就是不執著常見就是執著斷見,老執著一邊,「中道」的正見生不出來。「邪見」:這五利使的知見都是邪見,此是大邪見;撥無因果,你談因果,他就罵你迷信。「見取見」:上邊的「見」字就是見了一部份道理。取者取著之意,他就執著他那一部份的道理,以偏概全,卻自認把道理都弄懂了全知道了,生出個知見叫見取見的知見。例如有些多聞的學問家,像哲學家、科學家,也都研究了一部份的真理,但他往往自認已全部的認識,就叫見取見。「戒禁取見」:戒禁就是外道的禁戒,他執著地自認自己所持這個戒最好,例如牛戒、狗戒、別個戒都不對而生了這外道的知見。第三叫煩惱濁:就是以五鈍使(貪、瞋、痴、慢、疑)為體,那五利使的知見起得很快、最利。而這五鈍使,他的本性遲鈍,正知見起來的遲,斷煩惱習性的時候一下還斷不了,要慢慢的斷,就是遲鈍的意思。他對什麼道理都起疑,沒有主見。其他如貪,什麼都貪,因貪造惡業,瞋心一起不肯忍耐而造種種惡業!痴心一起不明道理,認假作真而造種種煩惱惡業,慢心一起,不知謙虛和起恭敬心,故於佛法不能上進,這種種煩惱就是煩惱濁。第四叫眾生濁:合見濁、煩惱濁的果報。這見濁是因,因濁了,自然結個永遠在六道裏生生死死的果報,就是我們這些凡夫眾生,這叫眾生濁。第五叫做命濁:壽命不滿百而且還多災多難,如同朝露一般,一口氣不來就沒了命想求平安都不容易,這就是命濁,命不好也。

這部地藏經翻譯的很好、很淺顯,一看就懂。但裏頭含義卻很深;譬如前面的「為母說法」,和這句「知苦樂法」裏邊所含義理很深很廣。知苦樂法,這還得釋迦牟尼佛來講嗎?可是眾生的愚痴顛倒也就在這個地方,第一是愚痴;怎麼個愚痴法呢?就是不知道什麼叫做苦,什麼叫做樂,這就是愚痴,愚痴還不可憐;再加上個顛倒,他不但不知道苦不知道樂,反而以苦作樂,這才真正叫可憐愍者。「知苦樂法」這四個字,就包括一代佛教的教理,佛陀最初轉法輪度五比丘說的就是苦、集、滅、道的四聖諦法門,到臨入涅槃說涅槃經的時候還是說的四諦法門。佛陀說了四十九年的法,說的也就是這四諦法。苦就是苦果,集是苦的因,這叫世間因果,這是苦法。滅諦是出世間的樂果,道諦是出世間的樂因,這兩個諦都是樂,但眾生不知道,須要佛陀一說再說說了四十九年,好讓眾生知道苦、知道樂,因此這一句知苦樂法含義甚深甚廣。

為眾生說法要先說苦法,這苦細說有無量苦;先講人生八苦:

第一、就是「生苦」:由母親懷胎在肚子裏住了十個月,肚裏一點光明都沒有,等於墮在黑暗地獄,肚裏有血有水,等於墮血湖地獄,有大便小便等於墮糞尿地獄,所以還沒出生,就已在受地獄之苦了,等懷胎十月圓滿一出生,一墮地就呱呱大哭,表示他很苦。佛經上形容小孩剛出胎,與外面的空氣冷風一接觸,如「風刀截體,觸火燒身」。嬰兒皮膚嫩,風一吹,像刀割一般,稍碰到較硬的東西則像火燒一樣。身體疼就感覺到苦,所以一出世就哭,這屬於生苦。

第二、叫「老苦」:嬰兒出了世,大人盡盼快快長大高興,殊不知長大就是長老,到了七老八十,真正老境現前了,那才真苦!六根暗鈍,眼耳鼻舌身意叫六根,眼睛看不到,耳朵聽不清,鼻子不靈還流涕,舌頭不聽指揮話說不清,記憶力也衰退,出了門回不了家,身體更是老態龍鍾,彎腰駝背不打緊,連走路都沒力氣。

第三、叫「病苦」:老了不說,還害了個病,倒臥在床爬不起來,飯也吃不下,要是得了急症、癌症要動大手術,開腸破肚,再把肚子縫起來,不見得有用,只好等死,自己痛苦,眷屬愁容滿面,學佛的人,不妨到醫院看看,什麼病都有,有朝一日病苦臨身,好好提高警覺,趕快修行佛法,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啊!

第四、叫「死苦」:不學佛的人,連這個「死」字都記不得,他不知生死只在呼吸間,所以他不敢講不敢想也不願意聽,因為這死苦太苦了,生苦、老苦、病苦還能苟延殘喘,只這一死,只能死一次,沒機會死第二次,縱使你如何忌諱這個死字,它偏偏會有一天等到您!因為有生必有死。

第五、叫做「愛別離苦」:愛是有情愛的人,也就是父母、兄弟姊妹、兒女、夫妻眷屬。當然期盼時常相聚在一起,結果往往不能如願,叫做生離死別。尤其現在這工商社會,人人都在忙,忙生活;這生育兒女防老的時代已過去了;你住台北,兒女找工作在高雄,結果家裏還是只有老倆口,甚至於先生住台中,太太在台北工作,還是不能相聚在一起,更增加這份愛別離苦。

第六、叫「怨憎會苦」:怨是怨恨,憎是憎惡,令你討厭不喜歡的冤家對頭,偏偏聚在一起。例如你在機關上班,有一個怨憎會苦的人,你看他不高興,他看你也不喜歡!結果天天要見面相處,這很難過,想想你申請調職到基隆,沒想到他隨後也給調到基隆,這就是怨憎會苦。再者生了個兒子本來就不是很孝順,娶了個媳婦更不孝,老倆口不被氣死才怪,要離離不開,要住住不下去。這就是怨憎會苦。

第七、叫「求不得苦」:求衣服穿沒有衣服穿,求飯吃沒有飯吃。求個房子住也沒有房子住。出門坐車連個車錢都找不到,衣食住行都求不得。這叫求不得苦。前面所說的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已經現前了想脫離都脫離不開。這都屬於求不得苦,誰都不想生病,但偏偏誰都會生病,小病還好,來了個嚴重的絕症,自己受苦受痛,還得連累家人連醫藥費都籌不到。

第八、叫「五陰熾盛苦」:五陰就是色受想行識。色陰就是我們的身體。受想行識這四個名相就是指我們那顆心。指身心交織起來的一種痛苦。身上感覺痛苦,心裏也感覺痛苦,像火燒一般難過,叫做熾盛。

這人生八苦是人們苦樂夾雜的果報;這是佛說的,這是依凡夫的知見上講的。如按佛法來說,人生根本就沒有樂,樂就是苦的因,你貪了這個樂,苦惱接著就來。凡夫顛倒以苦為樂。譬如凡夫自認最大的樂,莫過於男女相愛結婚。這是依情感上講,凡夫叫有情嘛!按真理上講,你結了婚,就得增加苦。比如你是男孩不結婚,你只照顧你自己一個人,這女孩也只照顧她一個人,可是結了婚,男的照顧女的,女的照顧男的,增加一份牽掛的苦,又擔心婚變感情變質,生活也增加了苦,再生個小孩,兩個小孩,小孩的養育費、教育費,如果再生個病三長兩短,所以凡夫人生最樂的結婚,才是真正的苦因,大家要深深思惟。

再講這個第二種:六道輪迴。不要以為人生八苦雖然苦,這問題不大,人生不過百歲,苦個一百年也就完了嘛,沒完!來生來世還得受生,就算轉個三善道做人,這生老病死等等八苦,還得重新走一趟,這苦夠大了吧。六道就是三善道(天道、人道、阿修羅道),三惡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佛教講的三界天,詳細的分為二十八重天,這都屬於天道,下面會講到。人道就是我們人類,阿修羅道:華言「非天」,有天之福,無天之德,福報與天人一樣,卻無天人之德性,喜動瞋怒,喜歡打仗,男醜女美這就是阿修羅道。造了三品惡業上中下,才轉成地獄、餓鬼、畜生,如經云:「輪轉無有出期。」都是造了惡業,死此生彼。前世守五戒修善,今世得人身,如果修十善得生天人,如果一面修善又喜發脾氣,則轉生阿修羅道!造惡亦是如此,此死彼生;像井輪子迴轉,古時候,水井上面綁一個架子,架子上綁一個滑車輪子,繫上一個井繩吊兩個水桶,這個水桶下去,那個水桶上來。等於忽然人天,忽然地獄,永無止息,你想不輪迥都不可能,所以叫六道輪迴。

如果想要止息那輪迴之苦,非得學佛作觀想,啟發智慧不可,依佛陀所說了生死的方法,來修那個不生的道,才能證入不生不死的寂滅涅槃。不學佛法,不了解生從何來,死從何去,不知前世怎麼來,也不知死了來生到那裏去!你要記著:「就是由業道而來,也從業道而去!」你造了人的業,才能轉生為人,你造了十善的善業,就投生天道,你想來生不要生,都不可能,因你造了受生的業。這個「業」就是「動」的意思,也就是「因」,動什麼呢?動身口意,一動身口意不是善業就是惡業!你我就隨這個業而受生這叫做「業感緣起」,由這個業感招來的這個生死果報。這個業就是緣,這緣起法是二乘的說法,大乘佛法研究說是第八識,叫阿賴耶識緣起。再往上研究如來藏緣起,真如緣起,最高的法界緣起。我們只能就業感緣起加以解說。業感緣起雖是小乘法,但對外道來說就是菩提法。外道說:「人是上帝造的,信我得永生,不信下地獄!」人是上帝造的,那 上帝又是誰造的呢?中國聖人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等都是中國傳統聖賢之人,一生為民為國為眾生盡做善事,難道他因沒信你的教就要下地獄嗎!當然絕不是這樣的,而是我們眾生自己造了生天的業性,或造三惡業,墮三惡道,這就是投生轉世的一個「原始理論」,也叫做「業感緣起」!

接著講二種生死:三界之內叫分段生死,三界之外叫變異生死,或叫不思議變異生死。三界以內的六道眾生其生命都是分成一個段落一個段落的。壽命都是有限度的死此生彼。例如生命最短的是朝生暮死的小蟲子。如果生到天上當天人,則壽命幾劫,而且身高是幾由旬高。如果投生當螞蟻、豬狗畜生、或投生做人,身高六尺壽命最長一百,不管是長或短,或大或小,壽命有分限,身心有段落,亦即六道見思惑的凡夫,作諸有漏不善業,以煩惱為助緣。感生三界六道的果報,有分段分段長短不一之差別叫做「分段生死」。前面所講的要了脫六道輪迴之苦,就是指的了脫分段生死,超出三界,脫出三界就成了佛教中所謂的聖人:聲聞、緣覺、菩薩,這叫「三乘聖人」。三乘聖人他還有生死苦,叫做「變異生死苦」。就是已斷見思惑的阿羅漢以上之聖者,作種種無漏勝善功德之業,依所知障為助緣,感生於三界外之淨土果報。這種聖者所感生的果報,因為沒有色身的勝劣與壽命的長短,但因迷想漸滅,證悟漸增,迷與悟不斷遷移前後變異,神化自在妙用莫測,因此叫做不思議變異生死。這種生死不但凡夫感覺不到,就是二乘聖人也感覺不到,只有菩薩以上才能感覺到有這個變異生死苦。例如有人將一根極細的毫毛,輕輕的放在你的手上,你手粗感覺不到,但如果將毫毛放在你的眼睛裏,你馬上感覺到,因為凡夫心粗,三界外的苦不知道,要到菩薩的境界才知道。但他還是有苦,一直要到成了佛,這兩種生死才通通了了。

那個知苦的法講好了,再講那個樂法,前面談到人生欲樂是不知苦因。生到天上(分欲界、色界、無色界)這個樂也是不常久!也要壞,感到樂會壞就叫壞苦。縱使到了無色界,身體空掉了,他還有個心在念念生滅,那叫行苦,苦苦沒有樂叫苦苦,等到成了佛,得了二種究竟大樂,一叫菩提樂、覺法樂,二叫涅槃寂靜樂,成了佛,有能證的智慧,就是菩提,華言叫覺。有所證的理體,不生不滅的理體,就叫涅槃,是寂靜不生不滅,叫寂靜之樂,這是佛的樂。得了佛的菩提智慧,無法不覺這叫覺法樂,我們依文解義,要解到心裏去,例如諸位以前沒有聽過佛經,佛經上的道理不了解,現在聽了經,明白了,內心覺得這道理真對,真好,這種樂的感覺,就彷彿那菩提覺法樂。住台北的人都知道,實在是夠吵夠鬧哄哄的,為了生活又不能離開,好不容易有個假期到山上清淨一陣,到了寺院,好靜好靜,內心的感覺是寧靜安祥又幽遠,就彷彿那個涅槃寂靜之樂一般,這就是樂的法。

這忉利天宮的地藏法會十方無量世界的諸佛,都來了,而且各都帶了一個侍者大菩薩摩訶薩,來向世尊問訊請安,為什麼佛與佛不見面,直接互相問訊請安不就好呢?因為這十方三世諸佛同共一法身,就是這個道理。大乘起信論上說:「佛與佛,無有彼此相迭相見!」十方三世諸佛,他的法身是一個,法身叫理性,真理之體沒有兩個,統統共一個法身,因為共一個法身,這佛與佛就沒有彼此的身相,沒有彼此,怎能迭互相見呢!每一個佛都有三個身!證得了真如理體了,才成了佛,這以法為身叫法身佛,沒有相沒有身體,沒有形相。第二叫修身佛也叫報身佛,報是報他修行的功德,小乘講成佛要修三大阿僧祇劫,大乘家成佛要修無量阿僧祇劫,他修那個成佛的功德,所以他得了一個功德果報之身叫報身。第三種叫應化身佛,也叫應身佛,應是應這個人天二乘之機,化是變化身,合起來叫應化身!人呀!善根成熟就應該見佛,但是見報身佛呢?還不夠格,我們見的佛叫應身佛,二乘人見的也還是應身佛,報身佛是大乘菩薩見的,報身佛有相,應身佛有相,但法身佛沒有相,在忉利天宮有釋迦世尊,他有相,有十方無量世尊無量諸佛都有身相,看你的根機,天人及二乘聖人看見的是應身佛,要是這些大菩薩所見的則都是報身佛,但是佛與佛都是法身理體,沒有兩個彼此,所以佛與佛沒有個相可以見面。

再說這部地藏經屬於密宗的經典,他是藉事顯理,佛陀在忉利天說法,十方諸佛都來參加這個法會,這都是屬於事相,各遣侍者問訊世尊,這也是有相的,佛與佛為什麼不見面說話,就叫我們藉事顯理,顯這個無相之理,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但凡夫相是虛妄,三乘聖人的相也是虛妄,佛的相仍然是虛妄的。金剛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真理就是唯一的,沒有兩個,是絕待的,有兩個就成了對待了,那就不是真理,這道理很容易了解。什麼叫三乘聖人呢?這是對著三界內六道輪迴的凡夫眾生所說的,因為他超出了三界了。但依佛的立場說呢,九法界都是凡夫,都是眾生,這是依對待而立的一個假名,相同的,如果九法界的眾生全都成了佛,這個「佛」的名還能建立起來嗎?還能解釋得出來嗎?立一個名,立一個相,無非都是對你而言,待你而講的一種道理!就像十方諸佛,那有彼此身相,只有一個唯一的真理之體?學佛法要學到他的綱要:「實際理地一法不立,佛事門中一法不廢。」,要把這兩句話記好,實際理地就是真如實地,那個真理之地,一法不立。不但九法界眾生之法不能建立,連佛法也不能建立,只要建立一種法,都不是實際理地,講真理的時候,眾生法,九法界的眾生法都把他空掉了,連佛的法也把他空掉了,這叫實際理地一法不立。講理還要事呀,我們凡夫在事相中流轉生死,在佛事門中一法都不能廢掉,例如修善業不造惡,就轉生三善道。造惡業就墮三惡道,六道有分段生死的輪迴之苦,所以一定要學佛求出離,出三界斷輪迴,可這三乘聖人尚有變易生死之苦,所以一定要成佛,才能得二種究竟大樂,一法不廢就是要你把這些綱要記住!否則學了佛,反而自生障礙。你如看到有關「說空」的經典,內容是這也空,那也空,不但眾生空相,連空相也空,就算了解佛法,一切皆空嘛,你成佛了沒?其實你一點也空不掉,一餐不吃飯,就肚子餓,一晚不睡覺,明天就沒有精神,如果凡夫說聖人的話,這是打的大妄語,那或者執著事相來修行,說那麼高的「空理」幹什麼?但不說你怎麼知道佛教的無相之理呢,不跟你說這空相之理,你處處著相,學了心外之佛豈不成了外道了.

 

Above is shared from the following source: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6781776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