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終之日千萬不要做的事情

臨終之日千萬不要做的事情
🟠《地藏菩薩本願經》利益存亡品第七 🟠–大安法師講述

地藏菩薩:
✳【是故我今對佛世尊,及天龍八部人非人等,勸於閻浮提眾生臨終之日,慎勿殺害,及造惡緣,拜祭鬼神,求諸魍魎。何以故?爾所殺害乃至拜祭,無纖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結罪緣,轉增深重。】

送終是大事,一切眾生都迷惑這件事情。所以地藏菩薩就在這個法會上,就對著佛以及與會的天龍八部,人非人等,來勸說閻浮提眾生在臨終之日,有一件千萬不要做的事情,就是不能殺生,不能製造其他的惡緣。
比如說臨終的時候,有很多人求神拜鬼,祭祀鬼神,那這些都不能去做。為什麼呢?你這時候殺生,以及拜祭那些魑魅魍魎,這些小鬼小神,對病人沒有絲毫的利益,反而結了病人的罪緣,就等於讓他的這塊石頭重量加重—業障加重。

✳【假使來世或現在生,得獲聖分,生人天中。緣是臨終被諸眷屬造是惡因,亦令是命終人殃累對辯,晚生善處。何況臨命終人,在生未曾有少善根,各據本業,自受惡趣,何忍眷屬更為增業。譬如有人從遠地來,絕糧三日,所負擔物,強過百斤,忽遇鄰人,更附少物,以是之故,轉復困重。】

如果你去殺生,拜祭鬼神,會出現什麼情況呢?本來這個病人,他是一個善人,按他的因果來說,來世會生到人天道,甚至還能夠去修佛法得到聖果,但由於臨終的時候被家親眷屬造了殺生的惡因,那麼就令這個命終的善人,他在七七日當中就很難受。要推遲他生到善道的時間。
還有一種,這個病人本身在生沒有累積的善業,據他的本業要下三惡道,這個時候就更當不起家親眷屬為他殺生所增加的惡業。這就比如,有人從遠地而來(代表無量劫以來的生死輪迴)*。絕糧三日(表明他沒有戒定慧的善根)*。肩上負擔的物又超過百斤(表明他的業障重)*。超過百斤,又從遠地來,又空著肚子,你說他是不是一步一步很艱難?這時候他多麼希望別人跟他減點負擔。但忽然遇到一個鄰居,不僅不給他減負,還要給他加重量,加一些東西上去。這個鄰人就比喻他的家親眷屬。更附少物,就是為了他殺生。由於還加了東西上去,那他就更難邁步了,覺得更沉重了,是這樣情況。–*感恩 大安法師慈悲開示🙇🙇🙇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
南無地藏菩薩摩訶薩 🌺🙏🙏
南無忉利會上佛菩薩 🌺🙏🙏
眾生五趣身,諸苦所逼切,歸敬地藏者,有苦悉皆除。

May be an image of text

Resources:

This article was shared from HERE

家庭、事業感到痛苦就去讀《地藏經》

為家庭、事業感到痛苦就去讀《地藏經》
如果有遇到問題,說不通的,我都會教他去念《地藏菩薩本願經》。
第一,有問題一定有業障,不管是外面的,還是自己思維的,都是業障。
第二,《地藏經》能讓你生命回歸到靈性方式上,這一點很重要。
一般大腦思維發達的人,靈性都不高,這類人一般活的很理想化。大腦識性發達的人,有個特徵,我執特別重,什麼都要為我好。哪怕賺錢,甚至學佛辯論誰對誰錯,他都要爭個輸贏。這類就是大腦識性發達的人特徵。你有我執,就會和別人對立,想要從別人那裡得到東西。
打個比方,創業一類來講,就是大腦思維發達的人乾的。他想,別人都能賺到,我一定能,畢竟我也是高學歷的。但告訴你,如果你炒股賺錢了,不是因為你有智慧,只是你有福報、偏財運。但一般偏財運的人比較少,所以炒股吃虧的人比較多,這才是正常的。
有些人遇到問題,就卡住,他想不通為什麼會這樣子,這類人靈性不高。而靈性高的人,往往是很憨厚的,不搞偏門小道的。
大腦識性發達的人,他很會疑問,念佛為什麼會有感應、能治病?你給我解釋一下。識性發達的人一解釋,就是說,念佛心靜了,身體得到恢復,所以病好了。那再高深一點的,他就解釋不了了。比如人得了癌症,一心一意去拜佛,夢見菩薩給他喝甘露水,醒來就好了。這類靈性的問題,他就解釋不了了。
念《地藏經》是讓你回歸到靈性去。有人拿起《地藏經》來,就說《地藏經》講因果,講佈施,講發願。我已經懂因果了,所以我不念《地藏經》;我不懂得空性,所以我念《金剛經》。這就是用大腦識性來解讀《地藏經》,這就是很糟糕了。凡是大腦思維過多的人,對他修行障礙就特別大。
舉一個例子,有個人,他父親含冤被抓進去,也沒有定案,但也沒有解脫出來。他就用官場理論解釋一堆,說早就可以出來,怎麼一直拖。我說,這就是業力,你好好念經給他,他也在了這個業,他有被冤枉的業,而且受苦是了苦,消他的災。你就一心一意給他求地藏菩薩,這樣你就回歸了靈性上,不然你就很痛苦。
《地藏經》就是告訴我們因果不空,業不空。從業的真實存在來讓你對三寶有信心。民間講的,這裡面就是命。說宿命也帶有業的味道,但佛法更讓你能積極地改業。你有這個果,肯定有這個因,你要從因上下手。比如婚姻不順,那就因為自己有傷害過對方,有這個習氣。從因上改,因上不改,你離婚,再找一個,還是一樣,甚至更糟糕。
但道理懂了,你也不一定能做到,這時就要靠地藏菩薩。《地藏經》法屬於他力法門,自己修行功德力,法界緣起力,加諸佛加持力。要靠地藏菩薩的加持,這個加持就要講到信心了。所以你不要把《地藏經》當成很普通的經來看,這時你的功德就很小。你要把它想象成,自己在忉利天上,佛給你講法,你就能得到大功德。
《地藏經》是你生命的地圖,你會常常迷路,為了家庭、事業感到痛苦,這就是迷路。你就去念《地藏經》,讓你回歸到靈性的故鄉,你就放下很多,《地藏經》有讓你生命回歸的功用
May be an image of 1 person, standing and outdoors
Resources:
This article was shared from HERE

為什麼要講積累資糧和淨除罪障

為什麼要講積累資糧和淨除罪障
為什麼要講積累資糧和淨除罪障?——我們經常稱為「積資淨障」,其實這對一個修行人來講,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為什麼呢?我們現在很多人修不起來,原因有兩個:一個就是我們福報太淺了,如果福報太淺、沒有積累過任何資糧,那麼這個人的修行就不一定成功;如果一個人的業力非常非常深重的話,那麼他的修行也不一定成功的,因為如來藏的光明已經被業力、障礙的雲所覆蓋著,這種情況也就修不下去了。所以,我們要真正通達無二的智慧,一定要修加行。修這些加行以後,的的確確自相續的改變是完全不同的,這是法本的加持力,傳承上師的加持力,這個很有差別的。
也許我們有些人不一定承認所謂的加持力,其實我以前在不同的場合中都講過,所謂的加持力是一種能量,一種能力,不僅是我們佛教當中有加持力,其實我們在世間當中也有很多加持力。我們看一部電影,如果這部電影始終浮現在你腦海當中的話,其實它有它的加持力;我們如果看了世間當中的一個格言,或者一個名人的書籍,這本書對你整個人生的影響非常大的話,其實這也是一種加持力。這種加持,你沒有親自去品嘗它的味道的話,那根本就得不到。
所以說五十萬加行的加持力,從來沒有修過加行的人根本不知道,根本不知道!如果你已經修完了加行,看看你的心態,你沒有修加行之前的心態跟修完加行過後的心態是截然不同的。原因是什麼呢?就是你已經得到了真正的傳承上師的加持力、本尊的加持力、上師的加持力,包括護法的加持力。我們有些人可能覺得是「傳說中」的上師、本尊和護法神——那你根本感受不到加持力!而如果你在自己的修行過程當中,真正用你虔誠的信心經常祈禱,經常供養,經常積累資糧,那麼之後,你的心態就會完全改變,而且這種改變是永久性的。而這,就是所謂的獲得了加持力。
May be an image of text that says '藏 王'
Resources:
This article was shared from HERE

「 人生 」 就是一場修行,做一個無欲無爭的人 努力過好此生 「 不爭 不欠 不負!」 放下自在

生命中有很多東西
都是上天注定好的
是你的,誰也搶不走
不是你的,留也留不住
屬於你的,永遠 都在
不屬於的,早晚 要散
得失乃人生常態
得,不必驚喜若狂
失,不必傷心抱怨
無論得到什麼,失去什麼
這都是上天給你的考驗
「 得 」,堪稱褒獎
「 失 」,當成歷練
我們都是凡人
應該走好自己的路
做好該做的事
不計較 得到失去
不糾結 緣來緣去
凡事儘自己全力做好
得不到,也就無愧于心
做不到,也就不會自責
「 人生 」
就是一場修行
修的便是「 心 」
「 心 」
若大,萬事能容
若小,只會痛苦
放下了,輕鬆不累
放寬了,沒有記恨
人生 只是 過客
一切 都是 空幻
錢財再多,死後帶不走
名利再高,不會長久留
🍁
☁️ 我們這一生,注定要失去 ☁️
別管你
現在 擁有什麼
曾經 錯過什麼
命終以後,都要消失
所以
趁現在還 活著
別爭他人 手裡的
珍惜自己 擁有的
是 你的,不用爭
不是你的,何必爭
是 你的,上天為你守好
不是你的,放手才會更好
願我們
以後的日子裡
做一個無欲無爭的人
努力過好此生
「 不爭 不欠 不負!」
放下自在 🍃
May be an anime-style image of 2 people and text that says '是 屬不你 不於是的 於的的誰 は 屬你你, 我的 的 的 也 永 ※れは 遠 留 搶 也 留 要在不 不 散 住 得 失 乃 本大 人 生 常 態 放 不'
Resources:
This article was shared from HERE

眾生之有苦惱,根原在於有生有死,有生有死的根原

佛陀成道後,最初說法度人,即是說的無常無我。因為眾生之有苦惱,根原在於有生有死,有生有死的根原,在於迷失了本具的佛性,誤將無常的萬物現象當做常恆不變的;誤將非我的內外事物當做是我及我所有的。因為誤認萬象是常恆不變,所以生起依賴心;因為誤認內外事物是我及我之所有,所以生起執著心。有了依賴心和執著心,便會引起貪、瞋、癡等種種的煩惱心。比如對於可欲的事物,常希望得到它,得到之後,仍嫌太少,又恐怕已得的少許,也會失去;對於不可欲的事物,不希望得到它,得到之後,雖然不多,已夠煩惱,何況唯恐將會來得更多。
大乘法的四攝六度是「無我」自在的倫理觀:菩薩不以自度為目的,而以救度一切眾生為心願,所以稱為大乘。菩薩道是成佛的正因,故也可將菩薩道稱為成佛之道。菩薩道首重化他自度,四攝與六度,就是化他自度的方法。愛語(安慰鼓勵)、佈施(財物、智慧)、利行(福利人群)、同事(深入各階層去),稱為四種攝化眾生的方法;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稱為六種菩薩自度的方法。自度是將自己從「我」的束縛之中解脫出來。解脫出來超然於眾生的生死大海之外,那是小乘的境界,小乘聖者若想成佛,他們必得再到生死的大流之中,來救度生死不已的芸芸眾生。這就是回小乘而入大乘的菩薩精神了。凡夫由於各自所造的業力而受生死果報的束縛,是有我的境界;小乘聖者,解脫了生,乃是無我的境界;大乘聖者雖已超越了生死,卻仍以悲心願力,進入生死界中,化度生死界中的凡夫眾生,以願力進入生死,乃是無我而自在的境界。這是佛教倫理觀的逐級昇華,也是佛教倫理觀的特別超勝之處。佛教倫理的實踐法佛教倫理的實踐方法,廣義地說有無量法門,或泛稱為八萬四千法門。統攝起來說,不出戒定慧的三無漏學,現在我只能把它們的大致內容介紹一下:
  一、持戒:持戒的內容,既是消極的止惡,更要積極的行善。所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四句話,就把持戒的全部精神說明了。從五戒、八戒、十戒、比丘、比丘尼戒,乃至菩薩戒的內容,無不盡備於此了。
  二、習定:這是一種思想過濾或心念沉澱的方法。不習定,浮妄的心境便平靜不下來。心境的混亂,便會引生煩惱而造作罪業。心境平靜,便會啟發智慧而遠離煩惱。習定的工夫,則是由於身體的安適而達成心念的靜止為目的,主要是在調伏粗重的心病。
  三、修慧:智慧的最高境界,是在親自證悟體驗到諸法的實性,也就是無常無我的緣生空性,無我而得大自在的最勝佛性。初修之時,則從聽聞佛法與閱讀三藏入手,以此聽聞及閱讀的所得,來指導持戒與習定,再從持戒與習定之中,啟發智慧。將此戒、定、慧的工夫,連成一個連環回轉的螺旋狀態,互為因緣,奔向成佛之境。
(學佛知津 聖嚴法師著 )
May be an image of text that says '南 点 阿 陀 拜佛、 禮佛 這是修恭敬心 ·... 拜佛、 禮佛, 這是修恭敬心, 修一 切恭敬, 我們對人對事對物都要像 對佛這樣的恭敬。 以誠敬心去做、 去待人接物 這是拜佛! 佛堂裡面學的, 在社會上、 生活上 要用得上。 能在生活上用上, 那叫 真正的修行,那叫真正的證入。 净空法師法語 阿彌陀經疏紗演義 (第七十三集)'
Resource
This article was shared fro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