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悉達多太子》

Spread the love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悉達多太子》🙏🙏🙏
《衛塞節》農曆四月十五日
《佛誕日》農曆四月初八日
《出家日》農曆二月初八日
《涅槃日》農曆二月十五日
《成道日》農曆十二月初八日
《簡介》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產生最早的,至今已有近三千多年的歷史,照佛教的解釋,「佛」不是「神」,而是「覺者」,即覺悟了的人。
佛教創始人為「喬達摩·悉達多」,即「佛陀釋迦牟尼」。「釋迦牟尼佛」本來就是人,「悉達多」的意思是「目的達到的人」。
《生活歷程》
悉達多,姓「喬達摩」,出生於古印度的迦毘羅衛城(約在今印度、尼泊爾邊境地區),大約生活在公元前六二三年~前五四三年。
喬達摩出身於「剎帝利」種姓,是迦毘羅衛國「淨飯王」的太子,其母「摩耶夫人」早逝,由姨母撫養長大。少年時代接受「婆羅門教」的傳統教育,學習《吠陀經典》和「五明」。後與「善覺王」的女兒「耶輸陀羅」結婚生子。悉達多自幼過著錦衣玉食、無憂無慮的生活,祂善射騎、博學多藝、也富於沉默思考。廿九歲離家,到處尋師訪友,探索人生解脫之門。
為了達到解脫人生之苦的目的,悉達多離家之後,先到王舍城郊外漫遊,跟隨數論派先驅「阿羅邏迦羅摩」和「郁陀羅摩子」學習禪定。接著祂嘗試通過嚴格的苦行發現眞理,尋求解脫。據說,祂認為摩擦濕木不能生火,摩擦乾木才能取火;人身亦需經過苦行,清除體液,才能悟出眞理。於是祂逐漸減少飲食,直到每天只吃一粒米,後七天只進一餐。祂穿鹿皮、樹皮,睡在鹿糞牛糞上、有時臥於荊棘上。六年後,身體消瘦,形同枯木,卻依然沒有發現什麼眞理。
喬達摩認識到苦行並不能獲得解脫,開始淨身進食。祂渡過「尼連禪河」,來到「伽耶」(今「菩提伽耶」),坐在「畢缽羅樹」(後稱「菩提樹」)下,沉思默想。據說,經過七天七夜,終於悟出了「四諦」的眞理。這標誌祂眞正覺悟「成道」了,因而被稱為「佛陀」,或簡稱「佛」,意思是「覺悟者」。這一年祂卅五歲。
此後祂就一心轉向傳教活動,歷時四十九年說法。
祂的活動地區主要在摩揭陀、拘薩羅、跋耆三國,東面最遠到過瞻波、西到摩偷羅。當時這一帶經濟文化發達,沙門運動高漲,新的宗教團體和哲學派別,大都在這裡活動。
《相關傳說》
傳說佛陀在成道後,首先趕往婆羅奈城郊的「鹿野苑」,尋找曾隨祂一道出家的五個侍從,並向他們講說「四諦」之理。由於從不同角度講了三遍,佛史稱作「三轉法輪」。
佛陀還主張要堅持「中道」原則,即既要避免極端苦行,又反對性情縱慾,只有「中道」才是解脫的「正道」。這是佛陀首次宣講佛法,所以也稱為「初轉法輪」。「憍陳如」等五人信仰了佛陀教義,成為祂的首批僧侶,號「五比丘」。
佛陀一天的活動似乎很有規律,祂黎明起床,坐禪靜思。近中午時,外出乞食。有時在午飯前訪問某些沙門。中午飯後,到聚落外的靜寂處坐禪沉思。黃昏為弟子宣法或到聚落裡向俗人傳教,一直到晚上。祂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是漫遊、佈道。雨季停止旅行三個月,稱為「伐沙(坐夏)」。
佛陀的這種生活方式,當是早期僧侶的生活縮影,後來就形成了佛教的某些生活規則、戒律的雛型。
佛陀傳教所走的道路,基本上是商道。《長阿含·遊行經》比較系統地記載了佛陀成道前由北向南所走的路,以及入滅前由南向北走的路,這兩條路很少偏離當時的商道。佛陀常年來往於摩揭陀國的王舍城和拘薩羅國的捨衛城,這裡沙門運動特別活躍,傳說「頻毗沙羅王」之弟「迦留」曾召集九十六種「外道」舉行「大齋」。
當時的「王室」,是沙門運動的支持者。佛院的傳教,就一直得到商人和王族的支持。祂有兩個最重要的經常說法的住處,一處在舍衛城南的「盤園精舍」,這是拘薩羅國富商「須達多(給孤獨長者)」布施的;一處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竹林是「迦蘭陀長者」所贈,精舍是頻毗沙羅王出資建造。
佛陀在傳教中經常與「外道」沙門辯論。據佛典記載,佛陀總是在辯論中取勝,使他們紛紛歸依佛教。有一次佛陀走在鹿野苑的路上,遇到一位「邪命外道」沙門,佛陀對他說法,表示自己已經成道,這位「邪命外道」搖頭離去,走上另一條路。
《佛陀結局》
公元前四八五年,佛陀八十歲時進入「涅槃」,寂滅於拘屍那迦城(印度北方邦境內)附近的「希拉尼耶伐底河」邊的娑羅林中。以後,人們為了懷念祂對弟子的苦心教導,就在寺廟裡塑造了釋迦牟尼「臥像」,並把釋迦牟尼「誕生」的那天(農曆「四月初八日」)稱做「浴佛節」和「佛寶節」;把祂「成道」的那天(農曆「十二月初八日」)稱為「法寶節」和「臘八節」。
May be an image of 2 people, temple and text
Resources:
This article is shared from HER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