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過中秋,不可不知的三件事

Spread the love
佛教徒過中秋,不可不知的三件事
大靈岩寺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時節,民間除了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同樣的,中秋也是佛子團圓的盛會,眾多寺院都會在中秋之日舉辦品禪茶、拜月等活動,共度中秋。
佛教非常重視中秋節。那麼作為佛教徒,該如何過中秋呢?
禮拜月光菩薩
農歷八月十五,漢傳佛教中秋節這一天,恰逢月光菩薩聖誕。佛教徒於中秋月之夜禮拜的是“月光遍照菩薩”。
月光遍照菩薩漢譯有月光菩薩、月淨菩薩、月光遍照菩薩等名,為東方淨琉璃世界藥師佛之右脅侍。“月光遍照”在佛法上表靜定,映現明澈清輝,容攝大千芸芸眾生,使免於受貪、瞋、痴、三毒逼惱。月光菩薩身呈白色,乘於鵝座,手持月輪。與左脅侍日光菩薩並為藥師如來的兩大輔佐。在藥師佛的無量菩薩眷屬里,他與日光菩薩是位居上首最重要菩薩。兩人都位居補處,秉持著藥師如來的正法寶藏。
關於月光菩薩的本生事跡,也與日光菩薩相同,都與藥師佛有密切的關係。在久遠的過去世,當電光如來住世時,有一梵士養育兩子,一名日照,一名月照。梵士發心利樂有情、拯救濁世眾生,其二子也隨喜而發願供養。梵士成佛之後,即是藥師琉璃光如來。二子中之月照,就是月光菩薩。
《藥師儀軌布壇法》所載,月光菩薩身呈白色,手持月輪,坐鵝座上。如同日光菩薩一樣,月光菩薩與觀世音菩薩的大悲咒也有密切的關係。凡是至心持誦大悲咒的修行者,月光菩薩也會與無量神人來增益其持咒效驗。修行者在持誦大悲咒過後,如果能再加誦月光菩薩陀羅尼,則月光菩薩當會來加庇護,使持咒者除去一切障難與病痛,並成就一切善法、遠離各種怖畏。
在中秋夜佛教徒禮拜月光菩薩,恭迎月光菩薩聖誕,感念諸佛菩薩功德,長隨佛學,遠離三毒,常住戒、定、慧三學,願效仿菩薩行跡,處處與人歡喜、處處與人慈悲、處處與人信心,祈願大眾身心安樂,六時吉祥。
在修行中,日月是最好的供品,我們常常用來供佛,所以中秋的圓月,大家不要忘了供養佛法僧三寶,以此累積無量功德,同時大家可以想象佛陀的光明莊嚴遍照。
在這一天如何修行
中秋節,也是佛家弟子發心修行的良機。雖然在佛教看來,“日日是好日”,無論是中秋還是月圓,都應以平常心看待,但中秋作為世人借以表達情懷的因緣,有其不共的內涵。
佛陀是智者,也是覺者,佛陀在講經說法中,隨時隨處都會用天地萬物來比喻生命,其中最有意思的比較,就是拿月亮來比人生。在黑暗當中,能夠給予各種煩惱、痛苦的百態人生最圓滿的光明,這就是十五的月亮。智慧提高,自知自覺提高到最圓滿,這就是從初一到十五的月亮。中秋節我們觀賞圓滿的月輪,其實也是人類對追求圓滿生命的初心的體現。月的陰晴圓缺,同時也展現了並不圓滿的生命真相。
作為佛家弟子
該是如何看待中秋
從客觀事實的角度,我們會發現月圓的時刻較少,而不圓滿的日子會較多。從某一個角度來看,我們的生命也是如此!很少能有真正圓滿的時刻,只是很少有人願意承認這一點。
佛陀教導我們要“如實”,要敢於面對生命的真相。為什麼?只看月的圓滿就好了,為什麼要想到陰晴圓缺?
佛陀讓我們看到生命的不圓滿,是因為他發現:只有我們看到生命的不圓滿才會願意接受它,而不是麻痹自己,只有這樣,我們才會懂得珍惜生命中這些稀有的因緣。
蘇東坡也是一個佛教居士,他就認識到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的人生現實。如果我們執著於美好的因緣,當好的因緣來的時候快樂,等不好的因緣聚合時,就會不快樂。
反之,唯有當我們不執著於這種美好因緣時,我們才能夠盡情享受當下的圓滿,而不會為它的圓缺變化而悲傷。我們會用心珍惜這一切將會消逝的圓滿。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月亮從來都是圓的,只是被地球的影子遮擋。這就好比我們的心,本來一直都在放射著覺悟的光明,只因為被煩惱的雲層遮蔽,而不為我們所見。
而中秋的月亮,就好比煩惱的烏雲散盡,智慧的光明遍照。如果我們能夠證悟月亮的本來圓滿,就不會被它的陰晴變化而迷惑,而事實上,這是我們每個人的潛力。
不管是世間人還是作為佛教徒,在中秋節都會“許願”,在佛教稱為“發願”,它是修行的第一步,也是凡夫成佛的根本因緣。
禪師語錄
在佛教經典中有很多以滿月喻圓滿清淨之妙語:
“身色如金山,端嚴甚微妙,行步如鵝王,面如淨滿月”
“如世所見,皎月圓滿,行於虛空,清淨無礙。”
“譬如明月淨分光明,色澤日夜增明,乃至月滿,一切圓淨”
“若有一人出現於世,爾時天及人民便蒙光澤,便有信心於戒、聞、施、智慧,猶如秋時月光盛滿而無塵穢,普有所照”。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有關中秋的精彩語錄,各位可以在閒暇之余品讀悟釋。
法演禪師語錄
中秋上堂:
“中秋月,中秋月,古今盡謂尋常別。別不別,皎皎清光遍大千,任從天下紜紜說。”
宏智禪師廣錄
中秋日上堂:
“清涼境界,一壺爽氣涵秋。明白身心,半夜霧容懷月。靈然自然,廓爾常虛。斷生滅之夤緣,出有無之情量。諸人還到如是田地,還能如是游踐也無?”良久雲:“斫盡月中桂,清光應更多。”
如淨和尚語錄
中秋上堂:
“雲散秋空,即心見月。”舉拂子雲:“看家門前照明月,處處行人共明月。騎鯨捉月,撐船載月。忽然月落夜沈沈,笑殺胡僧齒門缺。”
景德傳燈錄·契稠禪師
問:“的的西來意,師當第幾人?”
師曰:“年年八月半中秋。”
五燈會元·靈隱惠淳
上堂:“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
乃喝曰:“寒山子話墮了也。諸禪德,皎潔無塵,豈中秋之月可比?虛明絕待,非照世之珠可倫。獨露乾坤,光吞萬象。普天匝地,耀古騰今。且道是個甚麼?”良久曰:“此夜一輪滿,清光何處無!”
五燈會元·瑞龍幼璋
問:“廓然無雲,如何是中秋月?”
師曰:“最好是無雲。”
曰:“恁麼則一輪高掛,萬國同觀去也。”
師曰:“捏目之子難與言。”
五燈會元·靈隱道印
中秋上堂,舉“馬大師與西堂百丈南泉玩月”公案,師雲:“馬大師垂絲千尺,意在深潭。西堂振鬣,百丈擺尾,雖則衝波激浪,未免上他鈎線。南泉自謂躍過禹門,誰知依前落在巨網。即今莫有絕羅籠、出窠臼底麼?也好出來露個消息。貴知華藏門下,不致寂寥。其或未然,此夜一輪滿,清光何處無?”
總而言之,無論從聞思和實修,滿月之與佛教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而中秋佳節期間正是滿月之時,因此,建議行者在和家人團圓之時,勿忘以佛法要義促己、促家人等趨向圓滿解脫道,更當以精進修行為感恩佛陀之最上行。
頂禮月光遍照菩薩摩訶薩!
頂禮月光遍照菩薩摩訶薩!
頂禮月光遍照菩薩摩訶薩!
Resources:
This article is shared from HER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