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的「人有二十難」有哪些

佛說的「人有二十難」有哪些
佛言。人有二十難。貧窮佈施難。豪貴學道難。棄命必死難。得睹佛經難。生值佛世難。忍色忍欲難。見好不求難。被辱不嗔難。有勢不臨難。觸事無心難。廣學博究難。除滅我慢難。不輕未學難。心行平等難。不說是非難。會善知識難。見性學道難。隨化度人難。睹境不動難。善解方便難。——《佛說四十二章經》
【宣化上人淺釋】
佛言:「人有二十難」。所有的人都有二十種難。怎麼叫「難」呢?
「難」,就是不容易的事情。容易的事情就不難了;不容易的事情就是難,這不容易的事情,就是逆,所謂逆境,是不容易明白、不容易認識的;這個容易就是順,順就是人覺得好受一點。那麼這二十種難,就是人不容易做的。
第一「貧窮佈施難」:
你若有錢,想做佈施,那是很容易來做佈施的,因為你有。有用一點也不算個什麼;你若沒有,而能佈施,那才是真正的佈施。因為你能做到所謂做不到的事情,這事才是真;你做得到的事情才去做,那是人人都可以做的。
人人都能做得到的,你去做,那沒有什麼出奇;人人做不到,你能做得到,這就是出乎其類,拔乎其萃,超出一切的人了。出乎其類,拔乎其萃,就是和一般人不同了。講到貧窮佈施難,我們可以說一個公案。
在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有這麼一個最貧窮的人,他雖然貧窮,但是他還有個太太,就夫婦倆。可是夫婦倆的生活非常困難,只有那麼一個小破房子住,可是沒有飯吃,沒有衣服穿,窮得這個樣子,只好天天去乞討,到街上去和人要飯吃。
要飯吃,這不是很難的一件事,難的是夫婦倆沒有衣服穿,只有一條褲子。兩個人穿一條褲子,你說這一條褲子怎麼穿呢?就只能輪流著穿。怎麼穿呢?譬如今天丈夫出去討飯吃,就穿這條褲子出去討飯,討回來的飯,夫婦分著吃。
明天呢,就是太太出去討飯,也穿上這條褲子。在家裡的這個人就沒有褲子穿,出去討飯的這個人就有褲子穿,要回來的飯,還是兩個人分著吃。這樣子馬馬虎虎的,也就天天這麼維持生活,你看!窮得這樣子,可以說是最窮的人了。
在這時候,有一位辟支佛,前面講過辟支佛有宿命通的,他一觀察,這兩個人在宿世之中不肯做佈施,所以今生就這麼窮,窮得要兩個人穿一條褲子。
「啊!這回我要度他們去!」這辟支佛就發願要度這兩個人,讓他們有機會種福,於是到這夫婦的門前來化緣。
這辟支佛是一個比丘的樣子,站在那個地方,托著缽在化緣,這對夫婦一看,有個和尚來化緣,自己家裡什麼也沒有,啊!飲食也沒有,衣服也沒有,只有一條褲子。
這丈夫就對太太說:「唉!我們都要發一點佈施心來求求福。為什麼我們這麼窮呢?就是以前我們不肯佈施,所以現在窮得這個樣子,我們應該做個佈施。」
太太說:「做佈施?我們有什麼可以佈施?」
丈夫就說:「我們還有一條褲子啊!可以佈施給這出家人。」
太太就發了脾氣說:「你真是糊塗!我們就一條褲子,如果佈施給比丘,我們連這出去要飯的本錢都沒有了,我們用什麼可以再向人乞食呢?只有這一條褲子輪流著穿,還可以出去討飯;要是把褲子也佈施了,我們怎麼出去呢?」
丈夫就勸他太太:「不錯,這是很不容易的,但是我們不管自己的生活,佈施褲子給這比丘,我們兩個不出去,就在這兒餓死算了,還管那麼多幹什麼?你看,那比丘在這兒也不走。」
太太一聽,歎了一口氣說:「唉!好吧,你歡喜佈施,就佈施好了!」
這夫嫦倆就把這一條褲子,從窗戶遞給這比丘了,這比丘是個證果的辟支佛,他接受這條褲子後,就到釋迦牟尼佛那個地方去,輾轉供養釋迦牟尼佛。
辟支佛對釋迦牟尼佛說:「這是我方才在一個窮苦人家化來的一條褲子,這條褲子是他全家的財產,可是他都佈施給我了。」釋迦牟尼佛就接受這條褲子。
接受之後,就對人說:「這功德是很大的,他家裡就這麼一條褲子,都能佈施出來供養這比丘,尤其供養的是個辟支佛,所以能得福無量,將來是有很大的福。」
當時在釋迦牟尼佛這個法會裡,這國家的國王也在這兒,國王一聽,就想:「自己國家有這麼一個窮得連飯也沒得吃,連衣服也沒得穿的人,自己在皇宮裡吃得那麼好,穿得也那麼好,這怎麼能對得住老百姓呢?」
於是國王生了大慚愧心,就派人到這窮苦的家庭去送米、送面、送吃的、送穿的,送了很多。這兩夫婦即刻就得到果報了,才佈施一條褲子,現在什麼都有了。他們以後也去見佛,佛就為他們說法,一說法,這兩人即刻就證到初果。
所以說「貧窮佈施難」,你在難的時候,若再能佈施,這才是真正有佈施心;越難你越能做,這才有價值。好像我們人不能捱罵,若有人罵我們,我們能受,這就是有德行;人也不能捱打,若有人打你,你能接受;能認識:啊!這是善知識,他能令我消業障,能令我出苦海,這是最難得的善知識。
無論哪一位,境界來了,你們要認識,說你不好的人,那正是你的善知識。不要聽人家讚歎你一聲,就好像小孩子吃糖似的,高興得不得了;人家譭謗一聲,就比吃黃蓮還苦,不要這樣子。
佛說二十難,人生豈止二十難,這難可就多了,難的事情來了,你能把它處理得很容易,那就是明白佛法了。
第二「豪貴學道難」:
豪,富豪,很有錢的;貴,就是尊貴,很有地位,很有勢力的。既有錢又有勢力,當然生活很安定,不像方才說的那對夫婦,只有一條褲子,那麼樣地苦惱。豪貴的人穿的衣服很多,錢也很多可以用,並且有很多高尚的親戚,又有很多有名望的朋友。在這時候,你教他修行用功,出家學道,這是很不容易的。
因為什麼呢?他一切一切都滿足,一切一切都覺得很快樂,什麼都很自由。住的房子像皇宮一樣,吃的都是一般人吃不著的最名貴、最有價值的東西,所以你要他修道,這是不容易的。
第三「棄命必死難」:
棄命就是不要命了,但是即使你不要命,也不一定就可以死的。好像有時候人想要自殺,吃安眠藥,吃得少了,他又活過來了,這就是想不要命,卻不一定會死的。如果你想不要命,就一定會死,那就不難囉!
又有一個說法,你這命不要了,當然會死;就算你想要命,用種種方法來保護著,教它一定不死,這也是辦不到的。人人都會死,沒有一個人是永遠長生不老,長生不死的。沒有這種事,所以說棄命必死難。
第四「得睹佛經難」:
你們各位不要以為現在能聽講經,又能看經,覺得很容易,這是不容易的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開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你想一想!這佛經是不容易遇著的,況且我們這人身也是不容易得的。今生得著人身,又遇到了佛經,還能聽人講佛經,這是不容易的,這都是無量劫以前你們就種了大善根。
第五「生值佛世難」:
你生在有佛出世的時候,這也不容易。雖然現在佛滅度了,但還有佛法,還可以學佛,還可以修行,這都是很幸運的。
第六「忍色忍欲難」:
這色、欲,男女之情這種愛欲,是不容易忍的。因為一般人平常的情形,都是這種生理,男女要結婚,這都忍不住的。你若能忍得住,能忍色、忍欲,對境界無心,能有忍力,這也是不容易的。你忍來忍去忍不住了,就顛倒了;忍來忍去忍不住,又顛倒了,所以這忍色、忍欲也是不容易的。
第七「見好不求難」:
見到什麼好事,你不去貪求,這也是不容易的。人人都是見著好就貪了,所以見好不貪求,這也是不容易的。
第八「被辱不嗔難」:
好像無緣無故就被人打一頓,無緣無故就被人罵一頓,也不因為有什麼理由,他就來侮辱你一番。侮辱就是對你不客氣,對你很不好,這時候你不嗔恨,心裡能像沒有那回事似的,這是不容易的。不容易,你若能做,那就是過來人了,就是過來了。
第九「有勢不臨難」:
有勢,就是有勢力。好像那作官的,他要殺人就殺人,這叫倚勢淩人。人家沒有犯法,他用他的勢力去把人殺了,這叫有勢。
臨,就是臨到其他人的身上去。有這種權力,就隨便殺人,這叫有勢臨了。不臨,就是不仗著權力去欺壓人。雖有權力,還是尊重人,不隨便殺人,隨便欺負人,這叫有勢不臨,這也不容易的。雖不容易,但是你若能那樣做,這是最好的。
第十「觸事無心難」:
觸事,你無論遇著什麼事,你要能以無心處之,以無心應付。事情來了,也不要緊,隨緣處理;事情去了,更不要緊。就是事來則應,事去則靜,這叫無心,沒有執著心,沒有妄想心。
第十一「廣學博究難」:
廣學,就是廣泛地去學習;博究,是多多地研究,這也是不容易做的事情。
第十二「除滅我慢難」:
人人都有一個我慢,你若想要把我慢除滅了它,沒有我慢,這也不容易的。
第十三「不輕未學難」:
你們各位先出家的,都要知道這一點,對沒有學佛法的,你不能輕慢他。你若輕慢他,那就叫輕慢未學了。對不懂佛法的人,你應該用種種的方便法門來教化他,不應該輕慢他,不可輕忽他,不可對他很不客氣的。在佛教裡有這四種的不可忽,佛也常常這麼說。什麼是四種不可忽呢?
(一)火雖小不可忽。
就是對於小小的火,你不可以馬虎,不可以隨便,雖然是很小的火,你也要很注意它,因為你一不注意,它就把所有的東西都燒光了。
(二)龍雖小不可忽。
龍雖然很小,你也不可以忽略它,因為龍可小可大,它有神通變化的。
(三)王子雖小不可忽。
王子是國王的太子,雖然他很小,但你不可以忽略他,因為他將來是做皇帝的。
(四)沙門雖小不可忽。
沙門雖然小,你也不可以忽略他,因為他將來可以成佛。
因此不輕未學,就是對沒有學過佛法的人,你不可以輕看他,不可以看不起他。所以不輕未學是很難的。
第十四「心行平等難」:
你這個心要行慈悲平等是不容易的,但是也要去做。
第十五「不說是非難」:
人人多數都歡喜講是講非的,若能不說是非,這是很難的一件事。有個弟子說,他沒出家以前,就不會講是非。那麼出家以後,在這兒反而學會說了。但是他還覺悟得很快,所以現在相信他又不會講是非了。
第十六「會善知識難」:
會,就是遇。你能遇到善知識,這也是不容易的。你看人人學道啊!遇到的多數都是糊裡八塗的。善知識他不糊塗,不會教你走到錯路上去。修道的人一定要聽善知識的話;不聽善知識的話,在你還沒有證果之前,就信自己,任自己的性,那是不行的,終究會墮落,終究會招魔障的。所以一定要親近善知識,聽善知識的教化,這是說會善知識難。
第十七見「性學道難」:
學道的人不容易明心見性,學道要能明心見性,這也是不容易的一件事。
第十八「隨化度人難」:
隨緣隨份來教化眾生,這也是不容易的一件事。
第十九「睹境不動難」:你遇到什麼境界,能不被這境界所轉動,而能轉動境界,這一件事也是不容易的。
第二十「善解方便難」:你能明白什麼是方便法,用它來教化眾生,這也是不容易的一件事。

吃素是真正的人壽保險

傳喜法師:
有句老話「一日吃齋,天下殺生無我份」,像網絡一樣,我們的電腦沒有連接到殺生的網裡。還有一句「吃他一口肉,欠他萬萬千」,你雖是吃一口肉,但已經和整個世界的殺生聯網了。生命是平等的,為了吃牠的肉,斬頭拔毛,開腸破肚,這就是慘烈的屠殺。
「食而不化變成毒」,吃下去不消化反而是毒,這些代謝毒素是我們身體疾病的根源。現在多數的肉食都是靠激素和抗生素餵養的,盡管素菜也會有毒,但不及肉食的千百分之一,所以現在吃肉不是明智的行為。
吃素不僅是宗教行為,而且是先進的飲食文化。在營養學上,素菜包含了葷菜所有的營養,而且含量更高。在醫學上,葷食的大卡不僅比素食的高,且難以被腸胃吸收。在生理結構上,無論是口腔構造還是腸道結構,人類都不屬於肉食動物。
素食是文明者的行為,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也是提倡素食,古代有數位皇帝帶頭吃素,孔老夫子晚年也食素。現在歐美許多餐館掛牌「不要吃你的朋友」提倡吃素,這都體現了一種對生命的尊重。
世界上大部分人對素食沒有充分的認識,我們佛教徒要對素食有正確的認識,進而去支持和推廣。吃素是真正的人壽保險、健康的保證,它不僅能帶來身體的健康,吃素的那種善意更能使我們袪病消災。
所以生命的存在要開智慧,要有正確的選擇。要開智慧,最方便的就是皈依佛;以正確的標準行事,就是皈依法;正確的人生就是以僧寶為榜樣,六根清淨,身口意正確。有了更高的智慧,我們的生命就會昇華,昇華到極致就是佛,福慧兩足即是佛。

為何要經常誦經?

為何要把某一部經,誦到爛熟之後,還要在佛像之前一遍又一遍地誦呢?這有兩層理由。
  第一、是把佛經當作一面監察我們心行標準的鏡子:凡夫難保自己不犯錯,有時犯了錯,尚不能知錯改錯,但當面對佛像,口誦佛經之時,就同聽到佛在親口說法來教誡我們一樣,使我們一次又一次地策勵修行。
  已經犯的過錯,趕快改正;尚未犯的過錯,決心不犯;已經修的善功,努力增加;尚未修的善功,立志去修。
這像一位愛美的女士,閨房中有了鏡子,出門時也要隨身攜帶鏡子,早晨照過鏡子,偶一動作之後又要再照鏡子,今天照了鏡子,明天、後天、大後天,乃至明年、後年,還是要照鏡子,那無非是為要保持或增加她面容的整潔美麗而已。
  第二、是將誦經當作代佛說法的神聖使命:佛法的主要對象是人,除人之外,六道眾生之中,尚有天、神、鬼,以及少數的傍生或畜生(動物),也能信受佛法。所以,雖在無人之處,或在無人聽懂所誦的經義之處,只要有人誦經,就有異類的天、神、鬼、畜,來聽我們誦經。天、神、鬼三類的眾生,以及部分的傍生,均有或大或小的神通,我們誦經之時,只要專誠,即能感應它們來聽經。
  若你為你亡故的親友做佛事誦經,你的誠意初動,你那親友的亡靈,就已得到了消息,必定會如期前往聽經;亡靈的靈性特別高,縱然在生之時從未聽過一句佛法,死後聽經,也能依其善根通解信受。
為何要經常誦經?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770794946326277/user/100019898239358/

《閻浮衆生業感品第四》節錄(十)

【發誓願已,具聞清淨蓮華目如來而告之曰:光目,汝大慈愍,善能為母發如是大願。吾觀汝母十三歲畢,捨此報已,生為梵志,壽年百歲。過是報後,當生無憂國土,壽命不可計劫。後成佛果,廣度人天,數如恆河沙。】

剛剛發了以上的誓願以後,就聽到清淨蓮華目如來慈音安慰他說:「光目啊!你大慈大悲憐愍一切眾生,又能為你母親而發這樣大願,為孝順母親而要普度一切眾生。吾觀察你的母親,十三歲一死即捨此下賤之報而生為最尊貴的淨行梵志。捨此短命之報而得長壽百歲。捨此婆羅門梵志之報以後,就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無憂國土,壽命與阿彌陀佛一樣無量。而且最後尚要成佛廣度人天眾生,其數如恆河沙般的不可計數。這光目女的母親,生時好吃眾生肉,殺害眾生性命惡口毀謗造惡墮地獄,這裏就告訴後代眾生,何不吃素念佛,廣行十善六度,求生西方極樂將來成佛度眾生,而要去殺生害命累墮地獄受苦呢?

【佛告定自在王:爾時羅漢福度光目者,即無盡意菩薩是。光目母者,即解脫菩薩是,光目女者即地藏菩薩是。過去久遠劫中,如是慈愍,發恆河沙願,廣度眾生。】

佛陀告訴定自在王菩薩說:「當時以福力濟度光目女的羅漢,就是現在的無盡意菩薩!而當時的光目女的母親,就是現在的解脫菩薩。而光目女呢!就是地藏菩薩。因地藏菩薩在過去無量億劫中,發了廣度眾生的恆沙大願,故此未來世中的眾生,對於地藏菩薩深生敬重的心,或歸命或稱念聖號,縱然在極短的時間裏,乃至一彈指頃,亦可得到無量恆沙的功德利益。菩薩因而大大廣度一切眾生。

【未來世中,若有男子女人,不行善者行惡者,乃至不信因果者,邪婬妄語者,兩舌惡口者,毀謗大乘者,如是諸業眾生,必墮惡趣。若遇善知識,勸令一彈指間,歸依地藏菩薩,是諸眾生,即得解脫三惡道報。】

未來世中,不論是男人或女人,若惡人素行惡行!甚至是不信因果報應,好邪婬好妄語造兩舌的口業!造惡口業!毀謗大乘經。這些造了惡業的眾生,必定要得惡果墮在惡趣裏!假若這些行惡的眾生能遇見善知識教化,規勸他們歸依地藏菩薩,縱令是一彈指的剎那時間!是諸造惡眾生即時能夠解脫三惡道的報應。

 

Above is shared from the following source: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6781776060

《閻浮衆生業感品第四》節錄(九)

【婢子答言:以殺害毀罵二業受報。若非蒙福,救拔吾難,以是業故,未合解脫。光目問言:地獄罪報,其事云何?婢子答言:罪苦之事,不忍稱說,百千歲中,卒白難竟。】

婢女之子答言:在生之時以殺害眾生及毀罵有情,亦就是殺生及惡口這二種惡業招致地獄惡報,假如不是蒙您的福力救拔我的苦難,依我本來所造之惡業,現在尚不能解脫地獄之苦。」光目女又問:「地獄的罪報及受苦的情形大概是什麼情形?」婢子回答:「地獄中所受的苦啊,實在不忍訴說,其苦楚情形就算百千年也說不完啊!」所以楞嚴經云:「六根各造,及彼所作,兼境兼根,是人則入八無間地獄。身口意三,作殺盜婬,是人則入十八地獄。三業不兼,中間或為一殺一盜,是人則入三十六地獄。」

【光目聞已,啼淚號泣而白空界:願我之母,永脫地獄,畢十三歲,更無重罪,及歷惡道。十方諸佛慈哀愍我,聽我為母所發廣大誓願。若得我母永離三途及斯下賤,乃至女人之身永劫不受者。】

這光目女聽母親說完,即忍不住落淚大哭。而向空中稟白說:「但願我的母親能永遠脫離地獄之苦,於十三歲死後能把罪業懺悔掉,更無剩餘重罪,永遠不要再經歷惡道。祈請十方諸佛慈悲哀愍我,替我證明攝受,聽我為母親發廣大誓願,假如我的母親能永遠脫離三塗惡道乃至下賤婢子之身,甚至不再投生為女人,或永遠不要再受生輪迴。

【願我自今日後,對清淨蓮華目如來像前,卻後百千萬億劫中,應有世界,所有地獄及三惡道諸罪苦眾生,誓願救拔,令離地獄惡趣,畜生餓鬼等,如是罪報等人,盡成佛竟,我然後方成正等正覺。】

願我自從今日以後,對著清淨蓮華目如來畫像的前面,發廣大誓願,祈請十方諸佛證明。自今而後百千萬億劫中所有世界的地獄、餓鬼、畜生等諸受苦眾生,發誓願給予拔濟度脫這些三惡道的罪苦眾生。務必要使這些罪報受苦眾生脫離苦難,置於涅槃安樂的境地,然後我才願成等正覺。正所謂「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薩最初發大誓願,是在於清淨蓮華目如來聖像之前,而在本經四番發大弘誓願,此文雖在最後,但在四番發願之中卻是最先;可知初發心的功德也是最大。

Above is shared from the following source: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6781776060

《閻浮衆生業感品第四》節錄(八)

【其後家內婢生一子,未滿三日,而乃言說。稽首悲泣,告於光目:生死業緣,果報自受,吾是汝母,久處暗冥。自別汝來,累墮大地獄。蒙汝福力,方得受生。為下賤人,又復短命。壽年十三,更落惡道。汝有何計,令吾脫免?】

這是佛的威神之力使然,故能生下三日便會說話並求請度脫惡道之法。兩個小手還合著掌一面說話一面哭泣:「生前所造惡因死後所受果報都是自作自受,我就是你母親,自從死後一直處於黑暗的地獄受苦,累次墮落於大地獄之中。承蒙你造像畫像供養的福報功德之力,才能受生為婢女之子,男為奴女為婢、又只有十三年壽命,死後更又再次落入惡道,你有什麼方法可以令我脫免於惡道受苦啊!」這一段經文告示我們「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因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念念眾生一點惡都不敢作。而眾生啊!這光目女母親吃那魚子時或炒或煮恣情食噉,不聽人勸,等遭了果報了才害怕,才知因果報應絲毫不爽!諸位在家居士菩薩啊,從這段經文中要體會啊,要趕快停止造業殺生食肉,不然要墮地獄,悔之晚矣!你將來未必有好兒女替你供養出家人,造佛畫佛來供養佛,來超度你啊!還是自求多福不要造殺生食肉之罪。

【光目聞說,知母無疑,哽咽悲啼而白婢子:既是我母,合知本罪,作何行業,墮於惡道。】

光目孝女聞此兒說話,知道是他母親沒有錯,一面哭泣一面想要說話而喘不過氣來而向婢女之子說:「你既然是我母親,合理該知你本來作了什麼罪,造了什麼業?才令你墮落於惡道。」光目女既知婢女所生之子是母親無疑,再次詳問因果報應,叫他自己再說一次,一面看是否有錯誤,一面警示後來眾生的我們,所作善惡能夠遷流三世,隨業受報、絲毫不爽。

Above is shared from the following source: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6781776060

《閻浮衆生業感品第四》節錄(七)

【羅漢愍之,為作方便,勸光目言:汝可志誠念清淨蓮華目如來,兼塑畫形像,存亡獲報。光目聞已,即捨所愛,尋畫佛像而供養之,復恭敬心,悲泣瞻禮。】

羅漢憐愍他就教他一個方便法門以救度他母親,你可以至誠之心先念清淨蓮目如來聖號,或者恭塑製作或者用紙彩畫如來形像,不但光目女的母親得好果報,現存陽世的人也得好果報。這孝女光目聽聞羅漢教導,當下即把所鍾愛的財物捨掉,女子所愛無非是金銀珍珠寶物,或華麗的衣服。當下就畫了清淨蓮華目如來的像並且把他供養起來。燒香獻花種種供養更起深深恭敬之心,一邊瞻禮一邊痛哭流涕。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學佛要解行並重,而且行要重於解。解只是解其理,如想要得感應而真實受用,全在行上,這光目女為什麼得感應,因為他聽了當下就行,而我們聽了就沒有行,所以不得感應。這裏又再一次提到念佛觀像法門,一面觀禮佛像一面念佛聖號。最初造佛像的就是優填王。華譯出愛,已經超出貪愛、超出愛境。佛上升忉利天為母說法說地藏經!在人間已是過了幾十天,這優填王想念佛陀,於是就用旃檀香造一尊釋迦佛的像,等佛從忉利天下來人間,優填王率領大隊人員去歡迎,雕刻的旃檀香佛像,自己會走來歡迎佛陀!佛陀就給他摩頂授記說:「若我涅槃之後,由這佛像去住持佛教,功德無量。」這就是佛像受記。優填王問佛:「若佛滅後,其有眾生,作佛形像,當得何福。」佛告王曰:「若當有人作佛形像,功德無量不可稱計,世世所生不墮惡道,天上人中受福快樂,乃至作大王端正無比,後皆得生無量壽佛國,作大菩薩最尊第一,當得成佛入泥垣道。」

【忽於夜後,夢見佛身金色晃耀,如須彌山,放大光明。而告光目:汝母不久當生汝家,纔覺飢寒,即當言說。】

拜禮了清淨蓮華目如來,於後夜睡夢中見到佛身,全身金色晃耀如須彌山又高又大而且大放光明。並向他說法:「你的母親過不久將會到你家受生。剛出世才覺得冷覺得餓就會說話。」

夢有四種:一、四大不合之夢;或夢山崩、或夢自身飛空、或夢虎狼及劫賊追逐,此因四大不調,心神散逸之夢。二、先見夢、隨晝間所見而夢。三、天人夢:若人修善,則天人為感現善夢,以使增長善根。作惡則感現惡夢,使怖惡生善。四、想夢:常思想者,多現夢中,就是因想而現夢。

Above is shared from the following source: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6781776060

《閻浮衆生業感品第四》節錄(六)

【光目答曰:我以母亡之日,資福救拔,未知我母生處何趣?羅漢愍之,為入定觀,見光目女母墮在惡趣,受極大苦。】

光目女回答說:「今天是我母親別世死亡的日子,設食供養出家師父,目的就是想要資助救拔我的母親。不知我的母親死了以後,生在那一道?」羅漢憐愍光目女是個孝順之女,要滿他的願,於是入定觀察個詳細,結果看到光目女的母親,墮到地獄道,受極大的苦,就是前面所說地獄中的種種苦刑。羅漢具備六種神通:可以觀察六道眾生。佛所證是宿命、天眼、漏盡三明,羅漢只知大概,所以要入定詳細觀察。不像佛的正遍知。

【羅漢問光目言:汝母在生,作何行業?今在惡趣,受極大苦。光目答言:我母所習,唯好食噉魚鱉之屬。所食魚鱉,多食其子,或炒或煮,恣情食噉,計其命數,千萬復倍。尊者慈愍,如何哀救?】

羅漢出定問光目女:「你的母親在生時作什麼行業,已觀察到你母親正在地獄受極大的苦難」。光目孝女含悲答言:「我母親生時喜歡吃水產魚鱉之類的眾生肉。而且特別喜歡吃小魚,及小鱉子這一類的眾生,不是用炒就是用煮,任情放縱的大吃,吃了幾十年,盡吃小眾生,吃一頓飯就不曉得吃了幾千幾萬還不止。請尊者慈悲憐愍我,應該怎麼做,才能哀憐救拔我的母親呢?水族產卵累累,吃懷卵的水族生物,罪業特別重。在家居士盡量素食,一時不能素食,先要戒殺,千萬不要買活物於家中宰殺,不但造殺業,而且怨靈於家中不去,第二去買大的不要買小的,小卵生物,吃一口幾千幾萬!這是指未能素食之方便法,最好素食永保安福。

Above is shared from the following source: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6781776060

《閻浮衆生業感品第四》節錄(五)

《閻浮衆生業感品第四》節錄(五)

【其鄰國內所有人民,多造眾惡。二王議計,廣設方便。一王發願,早成佛道,當度是輩,令使無餘。一王發願,若不先度罪苦,令是安樂,得至菩提,我終未願成佛。】

兩個國王同時以十善法利益教化國民,其中一國人民信受奉行;另一國人民不但不信因果報應的道理,而且還多造十惡等眾罪,此國人民廣造諸惡,誠可憐愍。兩個國王集會商議,研究種種方便善巧方法來濟度這些惡民眾生。第一個王發願:要使自己先成佛成就無上佛道後,再來六道度化眾生,使無遺漏。第二個王發願,要將一切眾生通通都度離開三界六道輪迴之苦患,而且證得無上菩提的境地,令得涅槃之樂,然後自己才願成等正覺。

事佛吉兇經云:「為人弟子,當孝順於上師,慎莫舉惡意向師。惡意向師,是惡意向佛向法向比丘僧向父母無異;天所不覆,地所不載。觀末世諸惡人輩,不忠不孝、無有仁義、不順人道。魔世比丘四數之中,但念他惡,不自止惡,嫉賢妒善,更相沮壞,不念行善,強梁(踉)嫉賢。既不能為,復毀敗人,斷絕道意,令不得行,貪欲務俗,多求利業,積財自喪。厚財賤道,死墮惡趣大泥犁中,餓鬼畜生。」

【佛告定自在王菩薩:一王發願早成佛者,即一切智成就如來是。一王發願永度罪苦眾生,未願成佛者,即地藏菩薩是。】

一切修行都以願為先導的,發願的大小也都是從心的寬狹而來。世尊告訴定自王菩薩:第一個國王發願要成等正覺後再來度化眾生者,即是現在的一切智成就如來。第二個國王發願,要先度盡一切眾生,如有一眾生未曾度脫,即不願成佛者,就是現在的地藏王菩薩。

復於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名清淨蓮華目如來,其佛壽命四十劫。像法之中,有一羅漢,福度眾生。因次教化,遇一女人,字曰光目,設食供養。羅漢問之:欲願何等?

這裏再舉地藏菩薩第二個因地願行的事實。菩薩修行功圓果滿,上生兜率,等到成佛時至,降生人間成等正覺。因果經云:「菩薩功行滿足,位登十地,在一生補處,生兜率天,期運將至,當下作佛,即觀五事:(一)觀生熟與未熟。(二)觀時至與未至。(三)觀何國處中。(四)觀何族貴盛。(五)觀過去因緣,誰為父母。觀已下生,即人間有佛出世矣!」過去久遠無量無數劫時,有佛出現於世,名字叫清淨蓮華目如來,這尊佛的壽命有四十大劫,因為在因地修菩薩道時,心性柔和,常以慈目而視一切眾生,因此感得眾德圓滿,清淨無瑕的天然美妙的雙目,好似蓮花一樣的修廣清淨,所以叫做清淨蓮華目如來。此佛滅度之後於像法之中,有一位羅漢,教化眾生種種有義利的善業,甚至得證無上菩提,脫離無量生死苦患,廣造福德教化眾生,就在因地教化中,遇著一位孝女,名字叫光目,施設種種美味酥酡飲食,來供養羅漢。藉資冥福。「食畢問願」,係佛世時應供的常例。此羅漢具他心之通,深知孝女所興供養有所須求,雖心知其欲,合該自陳以表尊師重道的敬意,所以問她:你有什麼心願呢?梵語「阿羅漢」;有三義:(一)殺賊:比喻斷盡煩惱,也就是殺盡煩惱的賊。(二)應供:諸漏已盡堪為世間福田而應受人天的供養。(三)無生:斷盡三界以內之煩惱,了斷分段生死,不再輪迴受生,故曰無生。所謂「福度眾生」:比丘乃眾生福田,若能供養比丘,即能生褔,所以叫福田僧。例如你將稻子種到稻田裏即生稻子,將麥子種麥田裏即生麥。你要種福,種到福田上,一定得福。福田就是持戒清淨的比丘、比丘尼。世尊所造的袈裟與其弟子,就是福田衣、田相衣。供養出家弟子可以培福。羅漢乃聲聞中之最高果位,若能以一飯供養之,即獲福無量。故乃以比丘身,乞食人間,俾眾生種福也。」世尊弟子阿那律往昔以一飯之食施辟支佛,遂感九十一劫如意無貧之報,最後之身,遇佛度化終獲果證。

Above is shared from the following source: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6781776060

《閻浮衆生業感品第四》節錄(四)

【爾時世尊告定自在王菩薩: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這時世尊告訴定自在王菩薩說,你要仔細的聽,當心的聽,聽過以後,當要好好的去思惟。我當然會給你詳細的分別說明。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是世尊告誡當機者對法要生殷重心:「聽法要誠誠實實而聽!對於義理要運思抉擇」,所謂「從聞思修,方可入三摩地」。而且佛法宏深;唯「諦信真實」,才能得到真實受用。大智度論云:「聽者端視如渴飲,一心入於語義中,踴躍聞法心悲喜,如是之人應為說。」

【乃往過去無量阿僧祇那由他不可說劫,爾時有佛,號一切智成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佛壽命六萬劫。未出家時為小國王,與一鄰國王為友,同行十善,饒益眾生。】

「阿僧祇」華言「無央數」。梵語「那由他」華言億。從前從前無央數億億萬劫的時候,那時有一尊佛:他的德號叫做一切智成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以上是每一尊佛都具備這十種德號),這一尊佛的壽命很長,有六萬劫。他在沒有出家之前,曾做過小國國王,任何一尊佛要成佛都要先出家。他與鄰國國王做朋友並且共同修行十善業,大大的利益當時許多的眾生。

「一切智」就是能了知一切法的智慧。其分別有三:一、是叫一切智,能成就二乘小果。二、是道種智,能成就菩薩道。三、是一切種智,能成就佛道。對於世出世間的一切法,都能如實了知,徹底圓成而無礙的智慧,就叫一切智成就。每一尊佛在人間都有十個德號,要是在天上,則每尊佛都有一百個德號,這是順著眾生的根性而言。一者如來:是乘如實之道來成正覺也。如是指著實相之道,也就是說他證得真如實相之道,以應化身的報化來成等正覺,所以叫如來。二者應供:謂佛世尊諸漏已盡,堪為世間福田而應受人天的供養。三者正遍知:就是正遍知一切法也。知是正覺、不偏不邪,無法不知叫正遍知或等正覺。法蘊足論云:「正等覺者,如世尊言:「諸所有法,一切正性,如來一切知見解了,正等覺故,名正等覺。」」四者明行足:宿命明、漏盡明三明之行具足也。(三明是指(一)宿命明(二)天眼明(三)漏盡明)。也就是六通裏的三通:在羅漢還只是叫通,在佛則叫明。宿命:知過去。天眼:觀未來。漏盡:知現在、過去、未來,無法不知叫明。三明之行都具足,謂身律儀、語律儀、命清淨是謂行。五者善逝:華譯「好去」以一切智為大車,行八正道,而走到涅槃那裏而逝。亦即為證如是道而來,乘一切智而去,故叫善逝。謂佛世尊自利利他之行,已達究竟,所作已辦,安祥入於涅槃故名善逝。六者世間解,知世間眾生界,一切煩惱及清淨也。亦即說佛世尊能了解世間情與非情種種情境之事。只有佛才知道眾生是否斷盡三界內的煩惱,乃至三界外的塵沙無明之惑,是否完全清淨。七者無上士:佛世尊在十法界中,最尊最上,無有能超過者,故名無上士或無上丈夫。八者調御丈夫:佛知善巧調御之事以度化有情;應以柔軟語者則以柔軟語調伏之。應以苦切語者則以苦切語調伏之使入善道令永調伏,令永止息,令永寂靜,得勝清涼永除曲穢。九者天人師:為人天之導師,佛世尊能教示人天應作不應作事,為人天的導師。十者佛:「佛」華言覺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也。十一者世尊:世尊者以上十個德號的德性都具足了。亦就是為世出世間之所尊重也。

出家四料簡:一、身心具出家,發菩提心,持具足戒者。二、身出家心不出家:身雖出家而無道心者。三、心出身不出:現居士身,持出家戒者。像維摩居士。四、身心具不出:身居俗家而又無出家之心願者。又有三種出家:一、出世俗家:這是身心具出家了,叫出世俗家。二、出三界家:出了家了脫生死斷分段生死,出三界證阿羅漢果,這才是真正出家。出三界輪迴之家。三、出二死之家:出離分段生死與變易生死,成了佛,出二種生死的家。所謂「十善」:「身」:不殺、不盜、不邪婬等三種善業。「口」:不妄語、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等四種善業。「意」:不貪、不瞋、不痴是意的三種善業。合起來就叫十善業。

Above is shared from the following source: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6781776060